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1部分

有集中在這件事身上,可不全是為此,因為焦點還集中在另一件事上面。李信麾下的擲彈兵營和騎兵營斬首韃子一萬五千餘,該如何賞功成了棘手問題。

首先,李信是他們的主將,理應得到首功,然後是其麾下各營官、隊官、排官,均應該依次得賞。可難就難在,內閣大學士張四知給大明天子朱由檢上書直言李信過於年輕,如現在重賞,以後將賞無可賞。

誠然老調重彈,但還是得到了內閣所有大學士的一致同意,這其中還包括一貫反對張四知最為積極的禮部尚書範復粹。

朱由檢對此一直沉默,也不表態,弄的群臣想不通皇帝究竟心意如何,而皇帝一手扶植的那些年輕言官們此時又都罕見的三緘其口,大臣們直覺感到不妙,恐怕皇帝要一意孤行。

果然,沒兩天功夫,皇帝的旨意頒了下來。

李信加封左都督,張石頭、陸九俱進廣威將軍,以下各級軍將均連升三級,賞賜金銀布匹……

眾臣們看到聖旨的內容後總算虛驚一場,雖然給李信加封了左都督,但那也是虛職,還好沒幹出什麼離譜的事情來。百官們有敏感者,甚至從中嗅出了一絲不同尋常的端倪來,但從三衛軍從上到下一律只進虛職看,李信要失寵了。

但對於這份賞功的安排,有一個人卻不幹了,那就是戶部尚書李侍問,他以國庫空虛為由,直接拒絕了執行此次旨意請賞的中官。

敢和皇帝為了錢頂牛,所有人都替老頭子捏了一把汗,但是皇帝似乎對此並不甚堅持,竟然從內帑中撥出了銀子來作為賞賜。這就讓大臣們心裡不是滋味了,前年陝西旱災,災情嚴重,皇帝才在大臣們連連叫苦哭窮之下,從內帑裡撥出了十萬兩銀子去賑災。如今倒好,為了賞賜李信竟然主動掏了內帑的銀子。

銀子的多少不重要,單單這行為卻似乎是在向世人昭告,李信仍舊聖眷正隆。

太原城,總兵府和布政使司鬧因為《太原午報》起了矛盾,傳的滿城風雨,看結果似乎是總兵府佔了上風,因為僅僅在報館被封的第二天,《太原午報》就繼續開館發賣了。

一時間,引起市井上流各方的爭購,一天之間竟然三次加印,也算破了自辦報以來的記錄。

報紙大肆報道了布政使司衙門的皂隸仗勢欺人的種種劣行,對補拿黃南雷一事則簡單一筆帶過,絕大多數篇幅都濃墨重彩的描繪了劉令譽的家丁的種種劣行,甚至連布政使為此特地向太原知府衙門遞了條子,說了小話這等隱秘事都一一挖掘出來。

城中看客們大呼過癮,倒要看看這位布政使該如何反擊。

劉令譽的確是氣壞了,但卻不知該如何反擊,他突然發現自己在太原城竟然被孤立了,布政使司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不論按察使司還是太原府均一邊倒的靠向了李信一方,而自己除了有個“上差”李曰輔在背後出謀劃策,真正能與自己並肩戰鬥,一起打擊李信的人半個都沒有。

只不過太原全城人的胃口都被吊起來以後,劉令譽居然沒了聲息,似乎認慫了,人們大失所望之餘,紛紛笑言布政使軟弱,這一局顯然是總兵李信贏了!

但有訊息靈通之人卻從特殊渠道得來了訊息,其實劉布政使的幾個家丁並沒有遭到流放,而是遞解出太原後,便回了京師。全城關注布政使司與總兵府大戰的熱度降下來以後,人們的關注點才重新回到了這件事的起因上,人們這才驚覺,為何司府能為了一個不相干的年輕人鬥了起來。終於有人回憶起,當時似乎是因為這個年輕人在報上發了一篇文章。

好事之人又開始翻尋幾日之前的那篇文章。終於,這篇“工商皆本”的文章在全城傳了開來,沒想到卻驚起了另一重軒然大波。

第三百二十七章 微服私訪

署名南雷的文章在城中傳開,總兵府的態度似乎也在不言之中了,山西將重商的風言風語很快席捲開來。這其中利弊短時間內看不出來,但眼下對太原府的刺激卻是有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太原府尤其以太原城遭受流賊破壞最小,如今又聚集了大批礦工與築路工,這些人通常也都是攜家帶口的勞作,只是在生活上沒有自給自足的能力,從中就產生了大量的商機,圍繞著吃穿住,大量的商販聚集於此,場面之浩大繁華,連太原本地人都嘆息,這是百年未見之景況。於此種情形大有助力的還有李信施行的一系列措施,比如只要合法的辦理山西行商通行證,並對貨物繳納一次稅款之後便可以在整個山西境內通行無阻。

甚至有直隸的行商聽到風聲後還專程到此來考察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