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各種歡迎儀式,參觀名勝,並與英國首相勞合…喬治舉行會談,商討“英日同盟”的前途問題,但會談結果並不理想。
“英日同盟”難以繼續下去的原因,首先在於美國對於“英日同盟”這一日本在亞洲擴張的支柱的切齒痛恨,拆散該同盟一直是美國孜孜以求的目標。而美國之所以選擇中國為夥伴的主要目的,主要也是針對英日同盟來的。早在1907年,美國便試圖和中德結盟,以對抗“英日同盟”,結果被日本暗中破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巴黎和會”上,美國再一次試圖拆散“英日同盟”的失敗使得它感到更有必要必須打破這一在遠東與日本競爭的重要障礙。其次,對美國更危險的是,“英日同盟”規定兩國間“不相互宣戰或敵視”,在其原來針對的目標沙皇俄國和德意志帝國已經不復存在的情況下,“英日同盟”的繼續存在顯然就是針對美國的。
巴黎和會之後,美國開始對英國施加更大的壓力,要求英國廢除英日同盟。在裕仁訪問英國期間,美國國務卿休斯便警告英國駐美大使格迪斯,稱“‘英日同盟’會繼續助長日本在遠東進一步擴張的野心,而且任何美國反對日本謀求新優勢的行動都會導致美英之間的衝突。”而英國本身也不願意日本利用這個對英國來說早已失去了意義的同盟,在遠東繼續擴張其勢力。格迪斯甚至在《泰晤士報》上撰文指出“大多數美國人認為‘英日同盟’使日本有恃無恐、肆行攻取……然而日本在中國擴充套件勢力,不僅有害於美國,而且也不利於英國,英美對華政策以及對於日本在華擴張之對策,實無不同……”此時“英日同盟”已經成為處理美英關係的嚴重障礙和影響遠東國際關係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在美日之間關係日趨緊張的情況下,英國更不願意為了日本而與美國對抗。
是 由,
(三百四十二)“英日同盟”延續之夢的終結
1921年5月31日,一無所獲的裕仁結束在英國的訪問,前往法國、比利時、荷蘭和義大利訪問。在巴黎,裕仁與留學歐洲的年輕日本軍官進行了秘密會晤,這些受到親信的少壯軍官後來成為裕仁用來取代長州藩閥勢力的中堅力量,其中不少人成為三四十年代日本法西斯化的骨幹力量。9月3日,裕仁回到日本,於11月25日正式接替病情嚴重惡化的大正天皇接掌政權,降下了“大正民主時代”的帷幕。
另一方面,在裕仁離開英國去歐洲其它國家訪問期間,7月11日,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在英國議會發表長篇演講,聲稱“英日同盟、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的前途、以及因這兩個問題產生的英美關係問題,是帝國政府要認真考慮的主要問題……我們政策的第一原則是要保持與美國的友好合作,我們確信依靠這個因素比其他任何單一因素都能更好地建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我們也希望維持與日本的密切友誼和合作,這種可貴友誼的最大優點是可以協調兩個太平洋大國的勢力和活動,因此可以繼續保持大英帝國的穩定和遠東和平。”勞合…喬治的演講表明了英國在遠東的新一輪競爭中首先要與美國保持一致的態度,同時英國又不想過分得罪日本而損害英國在遠東的利益。對於這樣的結果,此時裕仁已經心知肚明,他明白,“英日同盟”已經伴隨著勞合…喬治的演講終結了,現在所差的,只是一個手續了。
此時的裕仁,思緒又回到了即將在華盛頓召開的“一攬子”國際會議上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進行角逐的是英、法、俄、德、日、美諸國。大戰結束後,沙俄滅亡,隨後成立的蘇維埃俄國退出了在這一地區的競爭;德國戰敗,已被排除在強國之外,戰勝國不允許它在除本國領土之外的任何地區再有利權;法國在戰爭中遭到重創,此時正忙於醫治戰爭的創傷和鞏固它在歐洲的既得利益,無暇插足亞太地區的爭奪。因此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政治舞臺上主要是美、英、中、日四國間的表演,其中既有英美的矛盾,也有英日的矛盾,以及中日間的矛盾,而其中最突出的矛盾則為美日之間的利益衝突,爭奪的中心在中國,此外在如何處置赤道以北原德屬島嶼、如何處置東西伯利亞問題,以及如何限制海軍軍備等話題上,美國與日本之間也是態度迥異,爭論迭起、矛盾頻生。
在大戰結束後的凡爾賽和會上,美國代表強烈要求對包括日佔島嶼和已由英澳新軍隊佔領的威廉皇帝地、西摩薩亞、諾魯等在內的原德屬太平洋領地進行國際共管,或者乾脆將其交還德國。日本則堅持“南北並進”的原則,主張日本攫取的德屬南洋群島一個也不能少。參加和會的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