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者。藝之分。仁之節也。協於藝。講於仁。得之者強。仁者。義之本也。順之體也。得之者尊。故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也。為禮不本於義。猶耕而弗種也。為義而不講之以學。猶種而弗耨也。講之於學而不合之以仁。猶耨而弗獲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樂。猶獲而弗食也。安之以樂而不達於順。猶食而弗肥也。四體既正。膚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職相序。君臣相正。國之肥也。天子以德為車。以樂為御。諸侯以禮相與。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謂大順。大順者。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積焉而不苑。並行而不繆。細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間。連而不相及也。動而不相害也。此順之至也。故明於順。然後能守危也。
故禮之不同也。不豐也。不殺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故聖王所以順。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弗敝也。用水。火。金。木。飲食。必時。合男女。頒爵位。必當年德。用民必順。故無水旱昆蟲之災。民無兇飢妖孽之疾。故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鳳皇麒麟。皆在郊棷。龜龍在宮沼。其餘鳥獸之卵胎。皆可俯而窺也。則是無故。先王能修禮以達義。體信以達順。故此順之實也。
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春秋
《春秋》一書的史料價值很高,但不完備。王安石甚至說《春秋》是“斷爛朝報”。亦是儒家經典之一。春秋
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覲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而魯國史書的正式名稱就是《春秋》。傳統上認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魯國史官的集體作品。
由於《春秋》的記事過於簡略,因而後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詳細記錄的“傳”,較為有名的是被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簡練,事件的記載很簡略,但242年間諸侯攻伐、盟會、篡弒及祭祀、災異禮俗等,都有記載。它所記魯國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確,所載日食與西方學者所著《蝕經》比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證《春秋》並非古人憑空虛撰,可以定為信史。然而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它在文字上難免有論脫增竄之類的問題。
《春秋》最初原文僅18000多字,現存版本則只有16000多字。在春秋左氏傳傳語言上極為精練,遣詞井然有序。就因文字過於簡質,後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現。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榖梁赤《春秋榖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列入儒家經典。現《春秋》原文一般合編入《左傳》作為“經”,《左傳》新增內容作為“傳”。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為春秋作傳者共5家:(想知道《神探貝斯特》更多精彩動態嗎?現在就開啟微信,點選右上方“+”號,選擇新增朋友中新增公眾號,搜尋“wang”,關注公眾號,再也不會錯過每次更新!)(未完待續投推薦票、月票。)
542 春秋 2
左氏傳》30卷;
《公羊傳》11卷;
《榖梁傳》11篇;
《鄒氏傳》11卷;
《夾氏傳》11卷。
其中後兩種已經不存。公羊傳和穀梁傳成書於西漢初年,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所寫,稱為今文。左傳有兩種,一種出於孔子舊居的牆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型寫的,稱為古文;一種是從戰國時期的荀卿流傳下來的。
公羊傳和榖梁傳與左傳有很大的不同。公羊傳和榖梁傳講“微言大義”,希望試圖闡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認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認為有些內容有牽強附會的嫌疑。左傳以史實為主,補充了《春秋》中沒有記錄的大事,一些紀錄和《春秋》有出入,有人認為左傳的史料價值大於公羊傳和榖梁傳。
至遲自西周起,就有太史記載國家大事;在每一季的開始,一般要寫“春”到“秋”四季的季節。但古人重視春季和秋季,因此把國史記載叫做《春春秋公羊傳秋》,這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