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在水中溶解時自由能變化值為正(18c,17。04kj3/kg)。焓的變化為零,且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因此,烴類在水中溶解時熵值變化為正。即含有憎水基團的烴類分子難溶於水。這不是因為烴類與水的相互作用小,而是在憎水基團的周圍水的氫鍵進行非常有規則的排列(稱為“冰山”。iceberg)之故。這種“冰山”的形成也可稱為憎水性結構的水合作用。過量的烴在水面形成油滴,如果含有某些親水性基團(cooh、oh、nh2等極性基團)時,則可以在水面上擴散開。即在1個分子中含有親水性基團和憎水性基團時,在水�空氣表面上傾向於聚集,從而使水的表面張力降低。含有較大的憎水性基團的稱為表面活性劑。其水溶液在一定的濃度範圍內如50~100個分子時,在憎水基團內側和親水基團外側相互發生締合,形成所謂膠束。
水還可以使各種膠體狀物質浮游分散。大多數無機物都可以形成憎水性膠體。憎水性膠體之所以穩定是由於其表面具有電荷,加入少量電解質時使表面電荷被遮蔽而凝聚。新增的電解質的效果。隨著與粒子電荷符號相反的離子價數的增高而增大(schultzhardy定律)。另一方面,親水性膠體主要是具有高分子電解質等親水性基團的有機物。在其周圍具有發達的水合層,新增少量的電解質並不發生凝聚,只有加入大量的電解質時才能發生去水合作用,稱為鹽析。鹽析作用的強度由去水合的強度而決定。陰離子的順序是檸檬酸鹽>;酒石酸鹽>;硫酸鹽>;乙酸鹽>;鹽酸鹽>;硝酸鹽>;氯酸鹽,陽離子的順序是li+>;na+>;k+>;nh4+>;mg2+,稱為r序列。
大多數溶劑中都含有水,因此在精製時進行脫水操作是很重要的。含有多量的水時可用分餾法除去,但通常採用共沸蒸餾法脫水。甲醇與水不形成共沸混合物,用分餾精製可達到含水量在7。86~13。1mg/m3左右。乙醇形成其含量為96%的共沸混合物。共沸點78。174c,和乙醇的沸點78。325c非常接近不易分離。此時可加入苯以形成共沸點為64。86c的三元共沸混合物,則容易除去水分。使水的含量在0。01%以下。微量的水用脫水劑除去,常用的脫水劑有氫氧化鈣、高氯酸鎂、氯化鈣、金屬鈉、矽膠、分子篩等。
根據iupac規定,h2o分子的正式名稱只有兩種:水(water)與氧烷。
根據其化學組成,人們又給水以下別稱:
根據化學式:氧化氫、一氧化二氫;
類比via族與viia族其它化合物命名規律:氫氧酸、酸式氧;
類比金屬氫氧化物(鹼)命名規律:氫氧化氫、苛性氫、羥基氫、鹼式氫。
上述名稱雖各不相同,但描述的都是同一種物質——水。國外曾經有過一篇將水稱為‘一氧化二氫‘的惡搞文章,引起譁然,就是人們對水的這些“另類命名”不瞭解造成的。
雖然可以根據水的化學式得到以上讀法,但是隻有iupac規定的“水”與“氧烷”是正式名稱,其它名稱都不能在正式科學場合使用。在“水”的前面加上定語。可以用來區分特殊種類的水,比如蒸餾水、去離子水或重水。
2來源
水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中唯一被液態水所覆蓋的星球。
地球上水的起源在學術界上存在很大的分歧。目前有幾十種不同的水形成學說。有觀點認為在地球形成初期,原始大氣中的氫、氧化合成水。水蒸氣逐步凝結下來並形成海洋;也有觀點認為,形成地球的星雲物質中原先就存在水的成分。
另外的觀點認為,原始地殼中矽酸鹽等物質受火山影響而發生反應、析出水分。也有觀點認為,被地球吸引的彗星和隕石是地球上水的主要來源,甚至地球上的水還在不停增加。
當我們開啟世界地圖時,當我們面對地球儀時,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大部分面積都是鮮豔的藍色。從太空中看地球,我們居住的地球是很圓的,因為地球的赤道半徑僅比兩極半徑長0。33%。地球是極為秀麗的蔚藍色球體。水是地球表面數量最多的天然物質,它覆蓋了地球71%以上的表面。地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水球。
水(化學式:h?o)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一般無毒。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是人類生命的源泉。水,包括天然水(河流、湖泊、大氣水、海水、地下水等),人工制水(透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