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3部分

十餘年就是對這種制度的肯定,此二人並典選舉,地方選拔人才之後上交他們稽核,由於此二人均為剛正不阿的清正之士,所以,既注重品質,也看重才幹(注意,不是虛名),尤其是崔琰,剛直,鐵面無私是出了名的,曹植是他兄長的女婿,但是卻告訴曹操,曹丕更適合做一個領導者,曹植不行,太嫩了,雖然和我有關係,但是我不會推薦他的——“五官將仁孝聰明,宜承正統,琰以死守之。”

總之,毛玠和崔琰透過自己的手幫助曹操將人才選舉大權牢牢的把握在曹魏政府手中。

但是,曹操的終極目標是將選舉權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建安二十一年之後,曹操進位為魏王,二人的利用價值降低,昔日的主子就有了拋棄他們的意思,首先遭殃的是崔琰,因為被人告發不滿意曹操進位魏王,結果免官下獄,最後賜死,而毛玠,因為不滿曹操對崔琰的處理,經常說些風涼話,結果免官卒於家中。

總之,曹操用這種有點極端的手段,保證了東漢以來的察舉制沒有荒廢掉,可以繼續發揮餘熱,又按照自己的思路選拔了人才,還沒有被人搶去了風頭,保證了自己的權威性和人才選拔權力的壟斷性,可以說是兩全之策。

有了一個健康指數不錯的母體和父親之後,曹丕和陳群們所做的事情也就比較簡單了,那就是研究分析之後,把它制度化,並且作為一項基本國策確立下來。

當然了,這二位的想法也沒有完善曹操的政治精神這麼簡單,看看九品中正制的核心,我們可以總結出來,它的確立背後是有著深層次的政治目的。

這個目的就是為了完成對名存實亡的東漢政權最後一擊,讓曹丕走上皇帝寶座真的是水到渠成,沒有任何政治風險。

——哪怕這種風險僅僅是存在於理論之中。。 最好的txt下載網

34—23:佈局,水到渠成(5)

陳群經過調研和分析之後,交到曹丕手中的是怎麼樣的一個方案呢?

歷史教科書上給出的條例是如下:

先在各郡設定中正,稍後又在各州設定大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當,且多由現任中央官員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長官推選,晉時改由州中正薦舉,中正的任命權掌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都設有屬員,稱為“訪問”。一般人物可由屬員評議,重要人物則由中正親自評議。

中正的職權主要是評議人物,其標準有三:家世﹑道德﹑才能。家世又稱“簿閥”﹑“簿世”,指被評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中正對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評語,稱為“狀”。

另外,根據家世﹑才德的評論,對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這一層則稱之為“品”。

重點來了,品雖然共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是,類別卻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

這裡面,一品高高在上,無人能得,形同虛設(沒有辦法,裝逼裝的有點大了,標尺定的太高,而且,靶心離得太遠,誰也射不中,即便是沒有被美化過的孔子和孟子也射不中,所以,索性供奉起來讓大家一起瞻仰,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呵呵),故二品實為最高品,三品,即便是到了西晉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後降為卑品(下品)。

中正評議之後得出的結果上交給司徒府複核批准,然後再送給吏部作為選官的根據。

中正評定的品第又稱為“鄉品”,這個東東和被評者的仕途是密切相關的,任官者其官品必須與其鄉品相適應,鄉品高者做官的起點(又稱“起家官”)往往為“清官”,升遷也較快,受人尊重;鄉品卑者做官的起點往往為“濁官”,升遷也慢,受人鄙視。

在空間上條條框框有了一個繁瑣的設定之後,中正評議人物還有一個時間上的大概框架:按照慣例每隔三年進行一次調整。

但是,中正對所評議人物也可隨時予以升品或降品,一個人的鄉品升降後,官品及居官之清濁也往往隨之變動,由於中正品第皆用黃紙寫定並藏於司徒府(弄得像茅山道士的寶貝道符一樣),稱“黃籍”,故降品或復品都須去司徒府改正黃紙。

同時為了提高中正的權威,像個足球場上的黑衣法官,不至於到具體的實行的時候被人當做放屁,政府還嚴厲的禁止被評者訴訟枉曲,但是中正如定品違法,政府要追查其責任——充當的是裁判委員會職責。

從表面上,理論上來看,九品中正還是做到了公平、公正、公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