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自己的韓信——他最信任的關羽同志差的不是一點半點,所以,他只能無限的接近那位老祖宗,卻始終無法成功的完成這場模仿秀。
扯得有點遠了,再繞回來說說龐統和諸葛亮的問題吧,經過少年時代的亦敵亦友,青年時代的殊途同歸,人到中年的臥龍鳳雛終於走上了一條相反的道路,龐統不早死,最大的受益者是劉備,龐統早死,最大的受益者是諸葛亮(還有一個前提就是法正也要死的早一點)。
這麼說不是說諸葛亮的心裡有多麼陰暗,因為沒有人規定在一個公司工作,就必須是死黨,關係鐵的不得了,哪怕是校友又能怎麼樣?
所以,對於龐統的迅速崛起,諸葛亮雖然什麼都沒有說,可是還是有點擔憂的,而巧合的是,龐統也埋下了一枚定時炸彈,人死了,一了百了,而活的人卻要為他買單——付賬的是劉備、關羽、蜀漢帝國企業。
24—17:道不同,不相謀(6)
面對老朋友火箭般的躥升速度,諸葛亮的內心滋味很複雜,這種感覺,之前落魄的龐統就曾體會到,風水輪流轉,雖然諸葛亮沒被貶職當縣令,可是相對來說,還是很苦澀的,我們可以把這段時間內低調諸葛亮的沉默態度詮釋為——暗自的擔憂。
這個擔憂有公有私,私的方面就不多說了,一個人享用的現在被老同學分享了誰都不會舒服。
於公,則是因為自己的隆中對被人篡改的面目全非,因為在自己的計劃中,從來都沒有否定過荊州的重要意義,而現在,從荊州成長起來的龐統居然有點數典忘祖了。
更加麻煩的是,劉備似乎已經預設了這個計劃,本次入川幾乎是抽調了全部的主力,不錯,*們是被留了下來,可是,那只是暫時的,屬於權宜之計,他感覺的到,即便是以後人手充裕了,劉備也不會再對這個四戰之地投入過多的資本了。
沒有錯,誠如龐統所分析的那樣,這裡多方勢力交錯,腹背受敵,可是,正是這樣,才凸顯了荊州的戰略地位,曹操想拿下這裡是因為他要一統中原,孫權想拿下這裡是為了保證上游要衝不被他人虎視,而劉備,就看他的心志達到什麼境界了,如果想像孫權一樣當一個土霸王的話,那麼沒有問題,到時候拿下四川,再好好經略漢中,然後把荊州還給孫權,各取所需,這輩子也甭想有人打進來,除非自己自亂陣腳。
但是,如果劉備還有雄心壯志的話,就必須對荊州所有權寸土必爭。
後來劉備無論是在拿下益州之後和孫權劍拔弩張,還是打著復仇的旗號,都是不想放棄荊州的。
只不過,龐統的策論已經形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進入四川之後,劉備抽走了荊州的大部分主力,前領導核心集團只是保留了一個堪堪可用的關羽。
當時的板塊從大的來看可以分為益州板塊、漢中板塊和荊州板塊,細一點的話還可以弄出江州軍分割槽、臨沮軍分割槽等等,相比之下,無疑是荊州板塊的防務難度最高,其他的都是深處益州統治核心的內部不說,漢中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絕佳要塞,既沒有四面受敵又和成都遙相呼應,唯獨荊州,千里之外,一旦發生事變,資訊通訊閉塞,救援都來不及,所以,如果劉備真的還把荊州當作一回事的話就不該只把關羽扔在這裡。
沒有錯,關羽的脾氣是不適合有人和他在荊州平起平坐的,劉備把他自己仍在外面當老大還行,但是也要給他配備一個合適的領導班子吧?結果,這裡除了他的關家軍外就只有一個參謀馬良了,對了,還有一個詐死苟延殘喘活到後來的廖化將軍。
如果關羽身邊有一個得力助手的話,也許結局不是那個樣子了,事實證明,關羽和魏延一樣,如果對手只有一個的話,完全可以應付,一旦另一個耐不住寂寞的話那可就危險了。
關羽的脾氣肯定和黃忠還有魏延不對付,論資排輩,馬超和張飛不該這裡當老二,不過還有趙雲呢?還有陳到呢?可惜霍俊死的太早,不然的話,也不會由著關羽自己單挑防守男曹仁,後面是區區潘睿、士仁(就是那個傅士仁)以及糜芳了。
不管劉備是高估了關羽集團還是低估了孫權的破壞力。總之,他全面龜縮了自己的防禦帶,本身就有點輕視荊州的戰略地位的意思了。
思想根源在哪裡?劉備和龐統的談話達成共識就是了。
這一次,諸葛亮只能把這份擔憂隱藏在心底了,風頭正勁的龐統不會給他翻案的機會,只有在劉備得手之後再慢慢爭取了。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龐統的死亡反而促成了劉備變本加厲的透支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