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叛亂者的成分過於複雜,出乎這位奸雄的意料——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看上去疑心病很重的曹操,總是被自己人涮一把,難道真的是防不勝防嗎?
回到正題,先來看看這一次叛亂者的主要參與者吧:
吉本、金禕、耿紀、韋晃、吉邈、吉穆。
叛亂的地點在許昌。
這幾位組織者的關係和屬性如下:
吉本,在漢中央太醫院供職,位不高權不重,估計是長期和漢獻帝廝混在一起,發現漢獻帝患有長期抑鬱,進而產生了同情,也有可能是受到了自己的兩個兒子——吉邈和吉穆的影響;
金禕,當時供職於京兆這個職位,是名太守金旋(也就是被劉備乾死的那一個)的兒子,他老人家聖賢書讀得比較多,而且還很不幸的都給讀進去了,經常自詡為大牛人金日碑之後,不效忠大皇帝的話就是給祖宗丟人,抹黑,再加上自己長期在漢獻帝身邊供職,打工,所以,奴隸意識比較強烈一些,對於突然更換主子,在維持對漢獻帝的謙恭基礎上還要對曹操點頭哈腰十分的不爽,於是,就想透過顛覆曹操,來達到自己建功立業,進而維持原來的只對一個主子點頭哈腰的目的;
耿紀,這個傢伙“很討厭”,因為他是一個反骨仔,這廝據說也是“少有美名”,為丞相椽期間,被曹操器重,一路升遷,為什麼好好的曹操小弟不當,非要加入到反動組織中去(失敗的機率很高,之前是100%),不得而知,估計是被那個所謂的“少有美名”給耽誤了,總是覺得不給漢獻帝全心全意打工的話就對不起這麼多年看的書和大人同行的誇獎,墨水也都流進了狗肚子;
吉邈和吉穆,吉本的兒子,無知者無畏,如果他們是很有才華的年輕人的話,至少也會像耿紀那樣在史書上被提一句的,但是沒有,所以,初步估計這兩位可能也就是正處於躁動的青春期的叛逆青年,分泌出來的腎上腺激素很好的和正在或者曾經接受的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忠君思想完美結合,所以,他們十分讚賞金禕的高尚情操,又很巧合的是,這兩位少年和當時許昌的實際一把手,曹操的心腹,丞相長史王必好的就要穿上一條褲子了,想必是可以利用一下這個身份(或者說至少可以麻痺一下),於是,也慷慨激昂的加入進來——只不過成王敗寇,他們因為最後造反失敗而被釘在了青少年犯罪的恥辱柱上,就像當年鬧*的大學生一樣。
韋晃則是不得而知,只知道當時耿紀出任少府,他是司直,可能政治立場從外表看也是被曹操提拔的,但是,和耿紀一樣是一個反骨仔。
總之,這些人的組合是很不錯的,要不是平時老實巴交的,要不就是曹操欣賞的,要不就是曹操留在許昌的一把手王必的哥們,正經八本的“根紅苗正”,說他們要造反真的是很難相信啊。
核心成員確定之後,這幫傢伙還吸取了以往的教訓,那就是不扯用不著的,今天開會,明天討論的,結果連個毛的計劃都沒有就被人發現有非法*的嫌疑了,所以,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直接十八般兵器招呼吧。
其次,以前的叛變是策劃著對曹操下手,這一回認清現實,那是不可能的,索性利用曹操遠在鄴城,只不過是遠端遙控漢獻帝的機會直接在許昌發動暴動,然後再給有些嫩的漢獻帝換一個監護人,誰呢?就是劉備。
這麼想估計是看中了劉備的血統以及在荊州顯得比較囂張的關羽的活動能量,孫權,指不上了。按照這個原理,吉邈兄弟接觸過的王必應該是不會參加反水了,因為人家已經被定性了:忠能勤事,心如鐵石,國之良吏也。所以,只好幹掉他了。
說句題外話,金禕居然會同意也是很不容易的,畢竟劉備和他有殺父之仇啊,算了,為了大業,忍了。
從理論上看,這個計劃還是很有可行性的,再加上保密工作做得好,凡是參加的,就連那些身先士卒的小弟,都是鐵心效力大漢皇帝,發動突然一擊還是很有希望獲勝的。
那就去幹吧。
29—14:叛亂,許昌天火(2)
計劃好之後,就看選擇了什麼時機,一擊具體的步驟了,這一點上,雖然有些分歧,可是還是實行了,暴動的主要領導者不是廝混官場多年的韋晃和耿紀,卻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兩個憤青:吉邈和吉穆。
這兩位慷慨激昂的帶著一千多人規模的雜牌軍於深夜纏著紅頭巾放火燒城門,直攻王必的老窩——之所以說是雜牌軍,是因為他們的主要構成是雜役和家裡的清潔工、廚子,等等,這裡面除了碰過棒子的就只有碰過掃把的,唯一算兵器的只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