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天子是民族的族長,諸侯是國族的族長,大夫是家族的族長。這些“族長”,都是世襲的,原則上只能由嫡長子(正妻的第一個兒子)接班。次子(正妻的其他兒子)和庶子(妾的兒子),就做下一級的貴族。比方說,天子的次子和庶子做諸侯,諸侯的次子和庶子做大夫,大夫的次子和庶子做士。所謂“封建”,就是按照這個序列來進行的。

□ 封建制與宗法制相統一?

■ 還要加上禮樂制。在西周實行的制度中,封建、宗法、禮樂是三位一體的,合起來叫“家天下制”,也叫“邦國制”。其中,封建是政治制度,宗法是社會制度,禮樂是文化制度。封建制管國家形態,宗法制管社會結構,禮樂制管文化心理。天下、國、家,以及人與人的關係,就靠這三根鏈條來維繫。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叄 急病撞著慢郎中(4)

□ 後來斷了?

■ 斷了兩根,封建制和禮樂制不管用了。

□ 為什麼會斷呢?

■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孟子語)時間長了,血裡面的水就多了。何況還有利害衝突。利之所在,血緣、親緣、姻緣,就不怎麼起作用。所以儒家一再說,要講仁義,不要講功利。但沒有人聽。在“資產重組”的過程中,有實力的都想撈一把,沒實力的則不相信仁義禮樂能夠保證他們倖免於難。

□ 那孔子為什麼還抱有一線希望?

■ 因為宗法制沒有被摧毀。在天子的“王族”,諸侯的“公族”,大夫的“氏族”內部,宗法制還是起作用的。其實直到秦漢以後,宗法制也還是中國傳統社會的重要制度。這也是儒家學說後來能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

□ 那麼,孔子怎樣用這根稻草來“救市”?

■ 孔子為宗法制,也為禮樂制和封建制,找到了一個心理依據,這就是“親親之愛”。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愛自己親人的。父母愛子女,子女愛父母,兄弟姐妹之間相親相愛,天經地義。如果連這點愛都沒有,那就不是人。

□ 是人又怎麼樣?

■ 是人,就一要孝,二要悌。孝,就是敬愛父母,這是縱向的愛。悌,就是友愛兄弟,這是橫向的愛。這一縱一橫加起來,就叫“仁愛”。

□ 這跟“資產重組”有什麼關係?

■ 當然有關係。總公司與分公司,分公司與子公司,是“父子關係”呀!如果講“孝”,子公司就不能大過分公司,分公司就不能強於總公司。你想,哪有兒子蓋過老子的?至於分公司與分公司,子公司與子公司,則是“兄弟關係”。如果講“悌”,它們還能互相兼併嗎?顯然,講孝悌仁愛,就不會“骨肉相殘”,也不會“資產重組”。

□ 可是,他們已經“重組”了,又怎麼辦?

■ 正名。孔子講,如果讓他執政,第一件事就是“正名”,叫“必也正名乎”。

□ 怎樣正名?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君要像個君,臣要像個臣,父要像個父,子要像個子。或者說,總公司要像總公司,分公司要像分公司,子公司要像子公司,不能亂套,更不能胡來。天下大亂,就因為大家都不守名分,不講規矩。相反,如果所有的人都嚴格遵守“君臣父子”的規範,天下就有救了。

□ 聽起來似乎頭頭是道。

■ 實際上也有人表示贊同。比如齊景公就對孔子說,先生講得真好啊!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就算有糧食,寡人能吃到嘴裡嗎?

□ 那他們為什麼不實行?

■ 因為都有小九九。在他們看來,“君臣父子”那一套,最好是臣下都要講,自己不必講。或者說,自己是君就講,自己是臣就不講。比如大夫在子公司裡得像個老闆,到了分公司卻不必把國君當老闆。諸侯也一樣。自己在分公司裡得像個老闆,卻不必把總公司放在眼裡。還有,自己的公司,別人不能兼併。別人的公司,最好統統吃過來。這是他們的如意算盤。結果呢?還是君不君、臣不臣。

□ 所以孔子的苦口婆心,就只能是對牛彈琴?

■ 是的。更何況,當時的天下已經亂作一團,亟須“救市”,孔子卻還在慢條斯理地講什麼“正名”,講什麼“仁愛”,這不是急病撞著慢郎中嗎?

□ 這就是孔子失敗的原因?

■ 原因之一吧!根本的原因,還因為“資產重組”已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