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秦帝國,或者說秦王朝。
□ 如此說來,秦的一統天下,是兼併的結果?
■ 正是。所以我從來就不說秦始皇“統一中國”,只說他“兼併天下”。實際上,“秦兼天下”也是古人的說法,是符合事實的科學說法。
□ 這又有什麼不可以呢?難道當時也有“反壟斷法”?
■ 當然沒有“反壟斷法”,秦的“兼併天下”也是歷史的必然。秦和秦始皇不來兼併,也會有別的國家別的人來。而且,百代皆行秦政。秦以後,歷朝歷代,差不多都是“壟斷經營”。普天之下,原則上只允許“一個國家,一個元首,一個政權,一個政府”。請注意,我說的是“原則上”,不是“事實上”。分裂時期和周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要算是“例外”。其實就連某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也是“總公司”之下不再設“分公司”和“子公司”,只有不同層級的管理部門,比如省、府、郡、縣。總之是“獨此一家,別無分店”。這樣一種制度,就叫“帝國制度”。
□ 這樣好嗎?
■ 難講,大約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吧!以後如果有機會,我們還可以再談論。但不論這種制度是好是壞,反正它在中華大地上實行了兩千多年。從秦兼天下,到辛亥革命,我們民族實行的,就是這種制度。這就說明,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 這麼說,當時之所以“天下大亂”,是因為社會正處於變革期?
■ 沒錯。我們知道,處於變革時期的社會,總難免會有一些“病狀”。春秋戰國也一樣。所以,當時的“社會病”,也可以說是“變革病”。
貳 “資產重組”之痛(4)
□ 就像青春期臉上長痘痘?
■ 事情如果這麼簡單,就不值得大驚小怪了。
□ 比“長痘痘”嚴重?
■ 嚴重多了。付出的代價,也極其沉重。首先是人民群眾苦不堪言。因為那些“公司”之間的兼併,主要是靠戰爭。誰的槍多拳頭硬,誰就當老大。這就一要徵兵,二要加稅,三要死人。於是每年都有大批的民眾,直接或間接地死於戰爭。這可比大批工人下崗失業嚴重多了。其實就連統治階級,日子也未必都好過。
□ 他們的日子,為什麼也不好過?
■ 因為“資產重組”的結果,是“公司”越變越少。隔三岔五,就有“公司”破產,就有“企業”倒閉,誰能保證自己不是下一個?現在的公司垮了,老闆只要不涉嫌經濟犯罪,頂多也就是變成窮光蛋。那時“企業倒閉”,諸侯和大夫可是國破家亡,人頭落地。
□ 不是還有贏家嗎?
■ 贏家少,輸家多。
□ 那會怎麼樣?
■ 有的提心吊膽,有的蠢蠢欲動,但都心狠手辣,陰險歹毒,無所不用其極。
□ 為什麼?
■ 因為當時社會的“資產重組”,或者說政治實體之間的“重新洗牌”,包括那些“超級大國”的做大做強,主要都是透過不正當手段來完成的。為了巧取豪奪,只能不擇手段。比如越王勾踐為了打敗對手,送到吳國的谷種都是煮熟了的。最後倒黴的是誰?還不是吳國的老百姓!哼!幸虧勾踐不賣奶粉。否則我敢肯定,那裡面一定有三聚氰胺,沒準還會有砒霜!其實也不光是勾踐。幹諸如此類缺德事的,多了去了。既然大家都唯利是圖,必然是各國的君主、大夫,都越來越不講道德,也越來越不講誠信。
□ 能舉個例子嗎?
■ 能。比如楚國,原本是與齊國聯合共同抗秦的。可是公元前313年,也就是荀子誕生的那一年,楚懷王卻背信棄義,單方面撕毀協議,聯秦反齊。原因也很簡單,就是秦國的國相張儀私下跟他講,只要你們跟齊國翻臉,我們秦國就給你六百里地。楚懷王想,這事合算呀,就當真與齊國斷交。
□ 結果呢?
■ 結果等到楚國去要土地,張儀卻耍賴說,我們只答應了六里,沒什麼六百里。楚懷王勃然大怒,發兵攻秦,卻被打得落花流水。韓國和魏國聽說,也發兵襲擊楚國,想趁機撈一把。哈!懷王是見利忘義,張儀是坑蒙拐騙,韓、魏則是趁火打劫,都不講道德和道義,沒有一個是好東西。
□ 統統黑了心,難怪“人相賊”了。
■ 這正是又一個沉重的代價——從春秋到戰國,整個社會,變得越來越沒有信譽,沒有信任,沒有信念,沒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