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受,現成的解決辦法就是依靠“星計算”和“物聯網”。
傳統的電腦終端計算和儲存能力非常有限,使用星計算技術則能建立一個具有較強相容xìng的現代後勤指揮控制資訊系統。這個系統以星計算平臺為“大腦”,透過物聯網的“神經”傳輸,實現大規模伺服器群的動態配置和擴充套件,按需提供資料處理和儲存服務,實現各類資訊的快速計算、綜合分析和有機融合,從而準確、實時地向各級指揮人員提供後勤指揮決策與保障所需的各類資訊,實現資訊化戰爭後勤保障能力的跨越式提高。
而物聯網中廉價的終端RFID感測器還可以代替傳統條碼,內建大量裝置物品本身資訊,隨時告知物聯網路本身位置和使用情況,並選擇最合理的線路和方案給使用者,讓使用者從浩如煙海的資訊中解脫出來,只關注於最後的後勤結果即可。
章節目錄 第七百三十三章 全球資產可視系統
楊星就像背論文一樣把中星集團如何受美國國防後勤局青睞,又如何得以參與升級美軍“全球資產可視系統”的原因和技術闡述了一遍,雖然聽起來是長篇大論的技術資料,枯燥無味。但兩位最高領導人都是工科畢業,很快都明白了楊星的弦外之音。
既然美軍如此重視後勤保障,那這個“全球資產可視系統”可以說是美軍的神經系統之一,重要xìng不言而喻,即使中星集團只提供技術保障,無法接觸到核心機密,也能對這個系統知曉個大概。更何況楊星手下還有一支世界頂級的駭客隊伍,他在之前國家資訊戰略研討會上就提出了駭客之間流行的一句著名論斷,“這世界上沒有攻不破的網站,只是暫時還沒找到方法而已”,他的星動網都沒能倖免,他相信只要有機會接觸該系統,就有辦法滲透。
即使是全球市場佔有率達到95%的微軟window系統,也難逃不斷打補丁和被各種病毒侵襲,網路時代,一切皆有可能,作為技術提出者,楊星自然想要在“全球資產可視系統”的升級過程中留下後門,也許這永遠用不上,但假如萬一中美開戰那一天來臨,這就是美軍的死穴之一現代戰爭,早已超越了打擊對方有生軍事力量的階段,到時不需要什麼核彈攻擊,只要把美軍成千上萬的後勤物質的運送次序打亂,發往錯誤地點,就能讓沒有飛機沒有油料。坦克沒有炮彈,士兵沒有口糧,不戰自潰。
當然楊星這麼是要冒極大風險的,美軍再蠢也會對幫助升級該系統的公司嚴加防範。稍有風吹草動就會以國家安全名義把楊星抓起來送到關塔那摩監獄裡去,到時誰也救不了他,就算國家花大力氣解救他出來,楊星在國外的生意也肯定全部泡湯,所以兩位國家領導更關心的是楊星的安全和他的具體實施計劃。
楊星很感謝領導對他安全的關懷,但他表示這個機會千載難逢,除了幫助國防後勤局升級系統外,他還提到目前DLA正在推動一種名為“jīng確後勤和即時後勤補給”的概念。關鍵一條就是要改變傳統後勤模式下物資分散儲存、分散籌措和臨時開設預儲基地的做法。集中建設一批大型物流中心,把傳統的按專業劃分的物流模式轉變為按功能劃分的物流模式,實行模組化組合,搭建分佈合理、運轉快捷的物流配送網路。
這種物流中心被稱為國防供應中心。是借鑑“沃爾瑪”等現代物流公司的高效經營模式,將其核心的物流配送理念應用於軍事後勤方面,取代傳統的“以防萬一”式的後勤補給戰略。
這其中“全球資產可視系統”要用於準確計算適時、適地、適量的“jīng確保障”,而實現全時段、全方位、全過程的供應保障,而這就需要“即時後勤補給”資訊平臺做到提前安排各種相應預案。
伊拉克戰爭前。美軍根據對戰爭程序的預測,只儲備了一二週的後勤物資,其他則透過比較完善的“全資產可視系統”在當地實現了“即時後勤補給”,既避免了物資的不必要流動和浪費。又提高了作戰效益,這個理論的原理就是把後勤需要提前預判。透過讓非軍方技術人員參與到後勤保障中來,藉助社會力量完成物質補充修繕。
具體做法就是將國防供應中心的客戶物流專家和客戶支援代表帶入原先的軍事重地。比方說海軍船廠和陸軍倉庫,讓這些民間人士幫助提高工廠工藝流程以及產品和服務的質量,這樣可以保證在最適當的時候準確地向軍方客戶提供所需要的物資,還能透過建立諒解備忘錄,來加強相互的理解和管理,讓該中心成為同民間服務機構的交流平臺。
表面聽起來的確不錯,但這也意味著那些所謂物流專家和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