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了。
這次美軍把中星集團作為指定供貨商也沒打算大肆宣揚驚動四方,五角大樓並不直接和中星打交道,而是由美國國防後勤局(DLA)作為今後和中星集團的接洽單位。根據美國法律,國防後勤局下屬的國防供應中心採購非核心武器零件時一般不用檢查供應商的背景,這才是儘管中星集團身份特殊,但還能憑藉良好的商譽獲得美軍大訂單的主要原因。
而美軍指定供應商的身份只是一個跳板,楊星憑藉這個能讓兩位領導高度重視的,其實是美國國防部對中星集團提出的一個新要求。那就是DLA方面表示對中星集團最新的“星計算”和“物聯網”計劃很感興趣,在最近兩場反恐戰爭中。美軍後勤系統資訊化表現依舊不令上層滿意,提出要對其著名的“全球資產可視系統”加以升級,引進這兩種最新科技無疑最高效和適合,作為該技術的始作俑者,中星集團當仁不讓成為DLA的首選。
美軍後勤部門恐怕是世界上最複雜、同時也最龐大的專業集團。在冷戰時期,美國防部每年用於保障職能的預算超過1000億美元。僅在各級後勤部門從事保障工作的人員就達80萬!為此,美軍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積極推動後勤革命,大幅壓縮規模,使低效率的傳統後勤模式向高效率的新型後勤轉變。
在二戰時,美國為應對現代機械化戰爭的龐大後勤需要,就成立了二十幾個支援系統結果造成政出多門和管理極為混亂,美國國會非常不滿,施加了極大壓力後終於在1961年成立了美國國防後勤局(DLA),主要職能為提供美軍武器與其他物資的後勤支援。以及提供盟友支援和必要時為某些天災提供人道支援。
而讓DLA大放光彩的正是1991年的海灣戰爭,它開發的“全球資產可視系統”是美軍後勤從工業時代轉向資訊時代的標誌系統,也是美軍後勤保障效率得以大幅提高的核心因素。該系統將自動識別技術、全球運輸網路、聯合資源資訊庫和決策支援系統等綜合在一起,使得聯合部隊指揮官可以不間斷地掌握全部後勤資源的動態情況,全程跟蹤“人員流”、“裝備流”和“物資流”,並指揮和控制其接收、分發和調換,從而大大提高了後勤保障效率。
戰爭中,美軍後勤資訊處理中心工作人員只有1500人,但卻使數萬部隊的輸送、數億元的開支,以及幾十萬種不同型號、規格的裝備物資供應得以順利進行,同時還要協調十幾個國家部隊從千里之外運來的武器和人員安排,並沒有發生大的差錯,如果沒有“全球資產可視系統”簡直不可想象,DLA和“全球資產可視系統”由此聲名鵲起,戰後許多國家開始模仿美軍建立自己的資訊化後勤保障系統,中**隊由於資訊化起點低,雖然追趕速度很快,現在也不過才達到美軍九十年代初的資訊化水平,現在正提出將三軍後勤保障後而為一的“大後勤”系統,依託的就是類似“全球資產可視系統”中國簡化版本。
但時移世易,等到了2003年美軍進攻伊拉克時,“全球資產可視系統”碰到了新問題。伊拉克戰爭初期,美軍擔任地面主攻的第3機步師長驅直入,一天推進170公里,這種背景下的後勤保障,如果不能在“jīng於計算”的前提下做到“即時補給”,只能陷入疲於奔命。果然軍隊進展順利,但食品跟不上,油料彈藥也消耗殆盡,不少部隊只好忍飢挨餓的在沙塵天氣裡停車等待,幸好伊拉克軍隊表現更差,要是有一支部隊趁機包圍該師,伊拉克戰爭結局說不定要改寫。
這種局面讓五角大樓大為光火,命令追查原因,要求DLA全面升級“全球資產可視系統”,並和美軍運輸司令部共同推行“資產可見xìng融合專案”,把國防後勤局綜合資料環境中的基礎設施和以勤務為中心的體系結構,同支援美軍運輸司令部“全球運輸網”的相關係統融合整合為一個統一的共享平臺,供相關部門進行通用資料和資產可見資訊存取處理。
這樣一方面能實現對所有保障資源、保障需求的動態可視,為組織適時、適地、適量的jīng確保障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可以整合利用諸軍兵種和社會各方面的保障力量,透過對各個保障要素、保障單元、保障體系的綜合整合,實現對所有保障活動的有效控制。
當然這個設想很美好,實踐起來遇到一個麻煩就是需要對美國多如繁星般每一種裝置武器登記,光靠人力絕對無法完成,即使採用電腦處理,其資訊量過多,運算和分析費用也高得驚人,按傳統的思路需每個後勤中心配置成百上千臺超級計算機伺服器才夠用,即使從財大氣粗的美軍也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