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一通話。杜楨就和張越一同把人送出了二門。迴轉身來便責備道:“雖說都是我的親戚。但那種事情你何必答應他們今天你能答應他們這一條。難保明日他們不會變本加厲。不是我在背後指摘自己的族人。但他們確實多是的望蜀的性子。若你是看在我的面子上。那可不必。來日我就親自去回絕了他們。”
“岳父難道覺的我是那種胡亂應許人事的人?”張越聽憑杜楨教訓。直到回到書房方才笑道。“我之前回稟過祖母。若是像當初開封族學那樣的風氣。還不不辦族學。如今既然辦了。便要紮紮實實的磨一磨那些一貫嬌生慣養的孩子。他
把人送進來我收了。以後若是不成器。逐出去他們也話可說。”
“莫非你是想族學中多出幾個進士?”
“岳父說笑了。進若是真的這麼容易。別人也不會一考白頭。張家旁支的人如今已經有不少搬到了京城。有的甚至還帶來了依附他們過的親戚。這些不務正業的子弟在開封沒關係。但在北京若是沒人管教。誰知道會惹出什麼樣的禍事?就連岳父你的那些遠房子侄也是一樣。與其以後敗壞你的名聲。不如
個的方好好收收他們的性子。”
這邊廂翁婿倆說話的時候。那邊廂幾個人出門上。全都是興高采烈。剛滿三十的杜璜使勁一拍大腿。呵呵的笑道:“這回還真是壞事變好事。幸虧三伯聰明!咱們被逼上京來送禮如今卻能傍上一棵大樹!”
“誰聰明能有老四明?誰能想到。他拋下好好的官不當。四處走了一大圈。到頭來還能東山再起。就像這一回甚至能從錦衣衛裡頭出來?幸好咱們來了。否則若是那幾條船真的給查封了。那不是真正的倒黴?就是官當的再大能有幾個錢。抵不過咱們往來一趟倭國。那的是多大的利?若是讓人斷了路。再一個不好鬧的掉腦袋。那可不是開玩笑的!”
PS:最後一天了。敗就此一時好容易一路殺到分類前六。總榜也衝到了二十五。全靠大家支援!最後一天。繼續衝殺吧。爭取再爆掉幾個……月票月票。傳說中的神器。趕緊招來!
正文 第二百九十九章 用人不疑?用人必疑
朱門風流第二百九十九章用人不疑?用人必疑
管朱元璋留下了皇明祖訓。但朱棣既然能悍然舉兵靖江山。自然並不是一個守成規祖訓的皇帝。他事事都稱乃是效法太祖。可真正到了做事情的時候卻力排眾議。無論是遷都還是發兵交趾。抑或是北征還是鄭下西洋。如種種大多都是反對浪潮中推行。只不過。即便是一向乾綱獨斷如。在張越所提事上也頗為謹慎。
一連三天。朱棣都在仁壽宮召見了戶部尚書夏原吉。少不的叫上了始作俑者的張越。一面是掌管國庫十年的老臣。對於朝廷的每一分開支國庫的每一點積蓄都中有數;另一邊則是事先做足了功課。將利弊一一舉例表明。皇帝召見了三天。一老一少幾乎就吵了三天。雖說還不至於針鋒相對。但面脖子粗自然是必定的。然而。面對天子一連三天的暖閣賜飯。夏原吉仍是激動的面色通紅。張越自然也只能是一幅感激涕零的模樣。
這都是不對外公開的召見。然而。張越自打從青州殺人回來還不曾有過正式任命。吏部負責選的官員倒是問過好幾回結果都是在尚書義那兒就被打了回來。於是乾脆就裝作沒這回事。既然如此如此。官員們瞧見張越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午
候見。少不的疑惑質疑。暗地裡的議論聲就不曾消停過。
所幸這種情形只是持續了三日。三日之後。當某些官員照例走過午門的時候沒有看見張越候見的身影。議論的風潮方才漸漸小了些。
只是誰都不知道。這天在文淵閣中。義夏原吉再加上楊榮金幼孜等幾個閣臣卻是分成了渭分明的派爭執不休。
“臣不同意開禁讓庶民下海。但對於國庫中多餘的香料番藥讓平民博買卻是贊成的。以胡椒蘇木作為折色不少官員根本用不了這許多。也是賣給民間百姓。與其如此。何妨就直截了當一些?平民利自然會稱頌皇上聖恩以後若有朝貢使再來庫房也有地方安他們帶來地貢物。”一向機敏多智地楊榮如是說。
金幼孜眉頭大皺。卻是反對的最激烈的一個:“太祖皇帝祖訓仍在。若是輕易開海禁。
天下人必定指責皇上為不忠不孝!商者滑若人人因逐利而去經商。
田地誰來種?賦稅正就是夏稅和秋糧。倘若因為區區商稅開禁。豈不是喪失了根本?讓那些奸商往來於西洋中。徒然讓番邦笑話我大明!再說。大宋重海商結果如何。國庫還不是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