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到1975年的65萬起。隨後20年的犯罪率一直停留在這個水平線上。但是到了1992年,犯罪率開始以30年前它上升時的幅度下降。犯罪活動的減少不是逐漸和緩慢的,而是在抵達某一點時突然來個急剎車。

麻疹在一個小學班級中的傳播或者冬季流感的流行也具備著這三個特徵:第一,傳染性;第二,微小的變化產生巨大的效果;第三,變化是突發而非漸進。三個特徵中最後一個最為重要,即流行潮是突然全面爆發的。正是由於有了第三個特徵,我們才能夠意識到前兩個特徵的存在,也正是這第三個特徵讓我們能夠深入洞察當代社會中變化的發生方式。流行潮突然全面爆發並讓一切產生鉅變的那一富有戲劇性的時刻,我們把它命名為引爆點。

3

一個遵循流行潮規則的世界同我們認為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截然不同。想一下感染性這個概念,如果我跟你說這個詞,你會想到風寒和流感,或者是更危險的東西如艾滋病或者埃博拉出血熱。在我們的觀念裡,感染性是一個生物學意義上的特指概念。但是如果存在犯罪流行病和時尚流行病,就一定會存在各種各樣像病毒一樣具有傳染效力的事物。試想一下打哈欠。打哈欠這一行為具有驚人的感染力。僅僅因為你在前兩句話中讀到了“打哈欠”這個詞語——本句話中“打哈欠”又出現了兩次,你們當中的很多人在隨後幾分鐘內可能就會打哈欠。即使是我自己在這樣寫的時候,我也已經打了兩次哈欠。如果你在公共場合閱讀這段話,而且你打了哈欠,很有可能看到你打哈欠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也開始打哈欠。依此類推,打哈欠的圈子會越變越大。

打哈欠的感染性很驚人。僅僅是寫出“打哈欠”這個詞語,我已經讓你們在閱讀的時候開始打哈欠了。那些看到你打哈欠的人也做出相同舉動,僅僅因為看到你打哈欠。這是第二種感染型別。他們可能僅僅因為聽到你打哈欠而打哈欠,因為打哈欠也可以透過聽覺來感染:如果你給盲人放打哈欠的錄音帶,他們也會開始打哈欠的。最後一點,如果你閱讀本文時開始打哈欠,腦海中是否會閃現出自己可能是累了這樣一個念頭?我想肯定有人會這樣想,這意味著打哈欠也具有情緒上的傳染效力。透過簡單地寫出一個詞語,我可以給大家植入一種感覺。流感病毒能否做到這一點呢?換句話說,感染性是一種所有事物都具備的人們難以預知的性質。如果我們想要識別並且診斷出潮流的變化,我們就必須謹記這一點。 。。

前 言(4)

對流行潮的第二個特徵——變化微小但效果巨大——的理解也相當片面。高度社會化的人類對因果關係僅有著粗糙的理解。如果我們想傳達一種強烈的感情,比如說,我們想使人相信我們愛他們,我們說話時熱情直率;而如果要告訴人壞訊息,則聲音低沉、措辭謹慎。社會規訓我們,使我們相信,在我們處理事情、身處某種關係或某種體系中時,先後發生的兩件事情之間必然有直接聯絡。試想一下下面這件令人困惑的例子。我給你一大張紙,讓你摺疊一下,然後,把疊起來的紙再摺疊一次,如是反覆摺疊50次,這時候你認為這張被疊起來的紙有多高?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大多數人會在想像中來疊這張紙,猜測結果將會有電話簿那樣厚,如果他們勇氣十足,他們會說疊起來將會有冰箱那麼高。但是正確的答案是,這張疊起來的紙的高度同到太陽的距離差不多。如果再疊一次,那高度就相當於從地球到太陽一個來回的距離。這是數學上幾何級數增長的一個例子。流行病是另一個例子:當病毒在人群中傳播時,它就像我們在摺疊那張紙一樣,級數增加、直線增長,只需50個步驟,它就可以從一張平面的紙疊到可以高抵太陽的高度。人類很難理解這個步驟,因為最終結果和初始原因實在不成比例。要想理解流行潮的威力,我們就不能考慮這種比例差距上的天壤之別。對於一件小事引起的鉅變和劇變,我們要有心理準備。

劇變是引爆點這個概念的核心,可能也最難讓人接受。引爆點這個詞最先被廣泛應用是在20世紀70年代,它被用來描述美國東北部舊城區的白人突然紛紛遷往郊區的現象。1社會學家們發現,當遷入某一居民區的黑人比例達到一個特定的點——20%時,整個社群就會被“引爆”:仍然居住在這一社群的白人們會立即遷離。引爆點是質變來臨前的關鍵一點,像沸點和臨界點。20世紀90年代早期紐約暴力犯罪驟然下降之前有一個引爆點,暇步士休閒鞋再度風行前也有一個引爆點,正如每一項新技術被引進過程中都有一個引爆點。1984年夏普公司首度推出低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