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祝壽的發言。既然是祝壽,有沒有“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亦或來一碗長壽麵,這在魏學誠日記中沒有記述。但看得出,陳毅的確對八師非常關心,寄以厚望。接下來這一仗,對他來說也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蘇北平原進入了隆冬。12月15日拂曉,嚴霜滿地,風疾草衰。八師和一縱3萬雄兵兩天兩夜馬不停蹄,從郯城飛兵而至;而二縱與七師3萬鍵兒也從沐陽聚兵於此。我山野加上華中九縱共計24個團,8萬大軍佈下天羅地網,在宿遷以北將整編六十九師合圍。
駱馬湖畔,橫刀立馬,峰山山麓,曠野虎嘯。三軍只等一聲令下,戴子奇插翅難逃。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七章 一劍封喉(一)
1946年月12月14日,蘇北平原,斜陽西墜,北風凜冽。新安也就是今天的江蘇新沂,新沂正南有個村莊叫唐店子,山野司令部就臨時設在這裡。
傍晚時分,還是不斷有人拍馬而至。
“怎麼樣,打個大殲滅戰吧。”山東野戰軍參謀長陳士榘笑著對何以祥和丁秋生說道,兩人亦答:“好啊,我們早就盼著打個大仗了!”這兩句話我摘著何以祥的回憶文章。
陳士榘在一一五師任過參謀長,新四軍北上後,任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參謀長,這次又接替宋時輪任山野參謀長,差不多可以說,以後華野參謀長的位置這個時候也就定了。八師師長何以祥是從山東軍區司令部下來的,陳參謀長也是他的老首長,從這以後兩人又能常在一起,何有時開玩笑稱陳為“參座”,陳士榘乃學四川話“回敬”道:“龜兒子……”這是一個版本里提到插曲。
陳參謀長還捎來陳毅司令員的話,要八師拿出津浦路的狀態來。大戰在即,陳毅不忘對八師打氣,無非鼓勵加勉勵。而是時華野參謀處主任王德在*中是這樣說的:“山東野戰軍主力跨隴海路來回機動,忽南忽北,一部則長期滯留在漣水,沐陽前線。”這應該是兩淮保衛戰後山野的狀態。不用說,這“忽南忽北”指得就是八師。但八師一直不見發威,八師要像津浦路戰役風捲殘雲,這正是陳毅特別所指望的。
主力就是主力,主攻還是主攻。都說八師是陳毅袖筒裡的一隻虎,此時不用,更待何時!要你八師吃掉預三旅,吃不了,也得吃!是時,山野24個團包圍整編六十九師3個半旅,換算一下也就是7個團。也就是說,八師三個團要吃兩個團。當初八師打七軍兩個團,被咬一口;接著打西北軍兩個團,也有難處。今天要吃預三旅,難道是吃豆腐不成?
預三旅,全稱是預備第三旅,前面說了,以“單位”而論,應是屬於整編五十七師建制,宿北戰役時受戴子奇指揮,只是一次“借調”。很可能戰役結束,又歸建五十七師。在現代的武裝力量體制中,預備役部隊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預三旅中“預備”是什麼意思,我不太清楚,這個預備不會和今天的預備役是一個概念吧。據許多史料表明,預三旅是整編六十九師的主力,或者說主力之一,所以放在一個關鍵的“崗位”上,所以預三旅還是個強敵。其實,要八師包打預三旅,師長何以祥也盤算過,當時八師兵力不足萬人,何以祥覺得只是稍佔優而已。但任何時候,都是隔行如隔山,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什麼叫排兵佈陣,八師要吃預三旅,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只要拿下一個制高點,不僅是預三旅小命不保,就是整編六十九師也將是大禍臨頭。
制高點,這個詞彙在當今社會很是流行。但我覺得詞義的本源應來自軍事術語。戰爭中,兵家對於制高點的青睞,是為眾人所熟知的,為奪取制高點而大動干戈不勝列舉,朝鮮戰爭中的上甘嶺之戰堪稱經典之一。第三野戰軍戰史對峰山之戰是這樣評價的:“第八師進攻峰山,徹夜激戰,三次衝擊失利,在天將拂曉之際的關鍵時刻,第二十三團突擊隊發起第四次衝擊,終於和第二十四團一個連同時攻佔峰山頂峰,控制了全戰場制高點,使國民黨軍陣腳大亂。”
峰山的攻佔,是宿北戰役勝利的基礎,這是毫無疑問的。陳士榘在*中也這樣說道:“第一縱隊、第八師,為西路進攻部隊……主力部隊由西向東打,首先搶佔峰山,居高臨下向東發展,消滅六十旅。”
第八章 一劍封喉(二)
峰山,又是峰來又是山,但只要你對中國地理稍有常識,用不著對峰山的險峻又過多想象。江蘇省是中國平均海拔最低的省份。峰山坐落蘇北平原的駱馬湖畔,據記載,峰山標高88.3米,相對高度充其量不過六七十米。1977年,時任六十軍軍長的張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