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法國空軍的總和。如果再次爆發戰爭的話,對方充分利用法國的基地對德國發動空襲的話,我們的空軍也就不用幹別的事情了。”里希特霍芬同樣支援前者的意見。
“可是在此之前,我們做的推演中即使帝國集中全力發動對法戰爭,也很難取得勝利,我們只能寄希望於在美國陸軍大規模介入之前壓倒對手,我們大概只有4成左右的機會。而這一次,重新對協約國空軍和電子能力進行評估後,我想我們的勝算會進一步下降。從力量對比來說,我們的處境可能比一戰更要糟糕。因為一戰中德國可以穩壓英法兩國,而義大利、奧匈以及西班牙使我們的朋友。但是這一次,因為第三兵種的介入,我們的優勢被大幅度削減。恐怕想拿下法國會很難。”興登堡的話語中充滿了悲觀。
“對方擁有優勢的空軍,而且法國東部邊境修築了一條名為馬奇諾的防線,其防禦力之強超乎我們的想象,在防線後面還有上百萬的法軍和英國遠征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難突破。更為關鍵的是,時代變了,我們的陸軍可以在地面擋住對手的進攻。但是對方依然可以從我們頭頂飛過去然後攻擊我們的城市和工業基地。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根本沒力量向南亞方向發展。”魯登道夫接著說道。…
“其實,就我個人感覺,法國人的戰鬥意志比一戰要弱一些。而且更傾向於保守,從這次戰爭就可以看出來,法國離義大利最近,但是他們的投入反而是最少的。空軍方面協約國中英美兩國出動的中隊數量是最多的,然後是華夏,雖然華夏直接參戰的部隊並不多。但是卻一直給義大利空軍提供了大量的飛機,而法國空軍的參戰部隊幾乎少得可憐。北部是英國人負責。南部是美國和義大利。法國的空中力量無足輕重。”凱塞林說道。
“陸軍方面也是這樣,法國陸軍雖然數量較多。但是感覺戰鬥意志比1戰要弱一些,他們十分依賴掩體。戰法上也偏向透過防禦來消耗對手,而不是主動發起進攻。也許一戰中法國人流的血太多了,讓他們對戰爭充滿了畏懼,這對於我們來說似乎是個不錯的訊息。”博克將軍對凱塞林的話十分認同,隨即藉口道。
“但是那樣又如何?期待法國人退出協約國集團?還是賭一下法國會像西班牙那樣在戰爭中無所作為?法國是一個大國,而且我們和法國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怎麼能將戰爭勝利的希望寄託在對方的懦弱上呢?當我們把兵力集中在數千公里之外的中東的時候,誰能保證法國不會從防線後面鑽出來發動對帝國的攻擊?帝國的面積太小了,缺乏足夠的縱深,在空軍和機械部隊的兵鋒之下,稍有閃失就有可能斷送整個帝國!法國問題必須解決!在這個問題解決之前,我認為無論是討論k計劃還是攻略南亞的計劃都不現實!”興登堡倒不是否認凱塞林和博克所說的內容,而是對其中的僥倖心理十分的生氣。在他看來,兩人的說法和想要表達的意思簡直就是把戰爭當成兒戲!
“其實從這次戰爭可以看出,在雙方攤牌之前,無論是我們還是協約國都在刻意避免戰爭的擴大化,比如說這次,雙方的戰鬥幾乎被限制在義大利本土,我們沒有對協約國的殖民地發動進攻,而除義大利外,協約國也沒有對巴爾幹地區以及我們的海上交通線發動進攻。這個是客觀事實,在制定計劃的時候需要考慮到這一點。別的我不敢肯定,但是如果我們對伊朗動手的話,法國人肯定不會有太多的反應。”興登堡擺擺手,示意魯登道夫先聽完。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那麼我們在伊朗的對手開始只可能是英國人和華夏,而且華夏顧忌自己在中東的油田,也不會全力以赴。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人可能會加入進來。但是因為距離的問題,美國需要較長的時間準備。而法國人絕對不會在伊朗投入太多的力量。英國人陸軍規模有限,那麼為了彌補戰力不足的問題就必須要用空軍和海軍來補充。這樣的話,對我們直接威脅最大的皇家空軍將大量東調,我們的壓力會緩解不少。”興登堡繼續說道。
“沒錯,我們拿下伊朗問題不大,但那時這個問題似乎和我們解決西面的威脅沒什麼太多的關係吧?”魯登道夫有些迷糊了。
“有英美兩國傾力支援的法國我們是拿不下的,但是如果英法兩國將力量集中在數千公里之外的中東的話,那麼誰能來救法國呢?”興登堡笑著反問道。
“這不可能的,我們攻略伊朗大概是在3年後。但是到了那時候,我們只是準備好了在中東打一場有限度的戰爭,並不具備和協約國和華夏全面開戰的能力。而攻擊法國一定會挑起全面戰爭的!而且即使英美的注意力被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