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5部分

首發更新雖然沒有系統的接受過現代化的軍事教育,但是結合自己從軍多年的經驗和私下裡自己看的幾本現代軍事著作,董福祥明銳的感覺到自己必須突圍了,晚一步就可能全軍覆沒!

眼看著榮祿和依克唐阿的部隊在數次進攻中無功而返,在塹壕體系和機槍臼炮和重炮的打擊下,大規模集團衝鋒就是送死。雖然榮祿已經把12門105mm重炮投入了戰場,隆隆的炮聲即使在虎山的董福祥也能聽見,但是董福祥知道,即使有了重炮支援,想突破陣地也是相當困難的。畢竟如果可以的話,新一波突擊早就展開了。

現在唯一能靠的就是自己了。董福祥仔細分析了一下戰場形勢。。日軍圍點打援的意思相當明確,所以在虎山方向,日軍的部隊多是一些警戒部隊,重武器也沒有多少。真正的戰鬥力都佈置在外圍的阻擊陣地上。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就容易突破。日軍透過設定多道防線的方式來增加縱深,進而為防禦贏得時間,所以,如果自己一味的採用突破一條防線佔領一條防線然後再進攻下一條防線的辦法的話,恐怕最後還是會被日軍的援兵堵上。。…。

“這可如何是好?”董福祥自語道。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董福祥對參謀體系不是很瞭解,但是集思廣益他還是懂的。自己想不出辦法,不代表大家想不出辦法。經過討論後大家對戰局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首先,想要帶全部裝備衝出去。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沒有足夠的馬匹,這24門行營炮根本就不管用。其次,必須形成連續突擊,不給日軍調集部隊的時間,否則你要是慢了,根據目前日軍的火力,日軍依託塹壕體系只要2500人就足夠鎖死全軍的退路了。

針對這兩點認識,董福祥和部將對突圍進行了如下戰術安排,首先炮隊的任務就是在撤退過程中打光所有炮彈掩護部隊突圍。然後將火炮炸掉。為了保證炮兵的精度和打擊的突然性,董福祥專門在幾個備選突圍方向上派出數支斥候小隊進行試探。而且炮兵也要隱蔽推進,在儘可能近的距離上開火。

其次,突圍作戰一定要迅速。在突破一道封鎖線後,稍加整頓就要向下一道防線進攻,但是同時對對方可能盡心的反撲要做好應對準備。所以董福祥專門抽調部分兵力編成獨立的側翼掩護部隊。而為了保證切入部隊的火力,董福祥把從北洋得到的大部分輕機槍和擲彈筒都加強給了切入部隊。。…。

一切準備妥當後。董福祥的突圍戰正式拉開序幕。雖說日軍對董福祥的行動已經有所察覺,但是這支部隊的戰術素養明顯比外面的那些解圍部隊強多了!而且炮兵的炮擊無論是在精度上還是突然性上,這支炮兵所帶來的威脅遠遠高於那些遠遠的對著陣地亂轟的105mm重炮!

而且在選擇的突圍方向上,董福祥還是做了一番謀劃的。他並沒有選擇榮祿炮擊的方向突圍,雖然看起來有火力掩護可能更容易一些,但是實際上哪裡的防禦力量也是最強的。董福祥選擇的是日軍的結合部進行突圍。在炮兵的急襲下。董福祥的突擊隊比較順利的佔領了第一道防線,但是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其實第一道防線僅僅是一條警戒線,真正的防線是第二條,在董福祥再度發起進攻的時候,日軍的阻擊部隊已經進入了陣地。這時候就是北洋造輕重機槍與加特林機槍的對射,迫擊炮和擲彈筒和臼炮的對射,除了數量因素外,官兵的素質,地形將佔很大的因素。

從戰術和單兵技巧上來看,日軍明顯佔有優勢,而清軍的優勢則是在輕武器比較精良輕便,而且人數更多,雙方的子彈猶如一條條的火舌一般曏者對方掃去,而迫擊炮和臼炮則在尋找對方的機槍火力點進行壓制。一時間雙方打了個半斤八兩,誰都沒有太大優勢,雙方就是不斷的對換,清軍剛用迫擊炮敲掉對方的一個馬克辛機槍陣地,還沒來得及轉移,這門迫擊炮就被臼炮所摧毀。。…。

膠著的戰場局勢不是董福祥所願意看到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日軍會越來越強,自己的生還可能性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所變的更加渺茫。在這個危機關頭。。曾經的戰場經驗終於又幫了董福祥一把,既然步兵正面衝不過去,那為何不側面迂迴?對面的日軍雖然火力兇猛,但是人數並不是特別多,防禦面比較窄。所以董福祥將一部分步兵分出去從兩側進攻,並將幾門位置靠前,夠得著的火炮全部用於壓制日軍兩側的防線。

不得不說董福祥的直覺還是很敏銳的。從側翼迂迴的戰術很快奏效,在側翼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日軍必須分兵護住兩翼,而這樣一來戰局迅速失衡。本來只有一個交戰面的戰鬥變成了3個交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