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有著重要的位置,很多東西都需要化字來表達。例如佛教中講的化境,指的是奇妙的境界。《華嚴經》裡就講到“十方國土;是佛化境。” 佛在人間暫時出現的人、動物或植物的形體叫化身,《西遊記》中觀世音菩薩千變萬化就是從化而來。而佛吃飯時,則要到各家各戶化齋化緣。
佛說:須菩提,你是怎樣想的?你們千萬不要認為佛有過這樣的想法,我要度化一切眾生。須菩提,千萬不要這樣想,實在沒有眾生讓如來度化。如果有人因我度化他而成了佛,這個佛就不是佛了,而是個非常普通的人,因為這個 佛已經是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人了。有眾生可度,那麼連我自己也落入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執著之中。須菩提!如來所說的“我”,事實上是假相的我,是權巧方便設立的,但是凡夫卻以為有個真實的我,這是因為凡夫執相心迷的原因。
《金剛經》就是從佛帶領眾比丘化齋回來後開始的,為了幫助大家瞭解“化”的真諦, 我先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龍山的善國寺有兩個和尚:悟空和悟了。一開始他們每天都出去化緣,後來就只有悟空天天出去化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