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因為這些人的心被浮塵所矇蔽,但是隻要這些人能淨心行一切善,發掘自身的善根,改過自新依然可以得佛果。行善任何時候都不晚。
其實,人人心中都有善的種子,如果每個人都能常養心中善的種子,每個人都能少一些自私自利,少一些貪婪、憤怒和傲慢,那麼人與人之間、夫妻之間、同事之間就會有更多的和諧。整個社會也將更健康更融洽。如果全社會都能常養心中善的種子,那麼中國人也不會因此嚇得不敢喝奶粉。如果全社會都能常養心中善的種子,那麼每個人都會立足當下,做好自己份內的事,而不會“急功近利”、企圖“不勞而獲”,那麼金融危機將永不會重演。如果全社會都能常養心中善的種子,那麼每個人都會活出真正有品質的生活:我們吃的米飯、包子、蔬菜都是有品質的,我們穿的衣服都是有品質的,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也都是有品質的!
佛說:“須菩提!眾生無論聰明還是愚蠢,在善面前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下之分。一沙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萬物和佛一樣皆擁有平等的善心,所以才名為無上正等正覺。這個緣故,就是本性中,原無我人等四相的妄念,有這些妄念,如鏡上塗蠟,就是心被浮塵所矇蔽。所以,只要能淨心行一切善,就可以得佛果。”
我們先來一次善惡之辯。例如在封建時代,按魯迅的說法,是“人吃人”的社會,為什麼還會有“人之初,性本善”的宣言呢?答案很簡單:人類的道德觀念是約定俗成的,必然符合大多數人的願望和利益,所以“善”是永遠的主旋律,越是黑暗的時期這種期盼就會越強烈。那麼:佛說的人性本善,到底該如何理解呢?這問題其實很好解答:剛出生的嬰兒,除了吃奶的渴望,並沒有其他的雜念,哪來的“惡”可言?但從遺傳學的角度來看,每個嬰兒必然遺傳了其父母的某些習性,只是暫時沒有顯現……但是成長的經歷中,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才是真正決定將來為善或作惡的最關鍵因素!
善心的邊疆,可以造的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鋪設整個宇宙,把日月包涵。沒有一片烏雲,可以覆蓋善心遼闊的疆域。沒有哪次地震火山,可以徹底顛覆善心的宏偉建築。沒有任何風暴,可以凍結善心深處噴湧的溫泉。再大的天災人禍敢不可能讓善心的田野顆粒無收。善心的規模,也可能縮得很小很小,只能容納一個家,一個人,一粒芝麻,一滴病毒。一絲雨,就把它淹沒了。一縷風,就把它粉碎了。一句流言,就讓它痛不欲生。一個陰謀,就置它萬劫不復。善心可以很硬,超過人世間已知的任何一款金屬。善心可以很軟,如泣如訴如絹如帛。善心可以很韌,千百次的折損委屈,依舊平整如初。善心可以很脆,一個不小心,頓時香消玉碎。
佛又說:“須菩提呀!如來佛我,所說的善,乃眾生本性中自然存在的妙性。眾生人性本善,原來就沒有惡。為何名為“善”,只是為了開悟眾生,暫且名之為善法而已!”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善良人們的願望,是生活中的主流事實,但不是全部事實,就是說還有一部分善不得善報,惡不得惡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首先是制度好。但制度好也不能保證善都有善報,惡都有惡報,生活就是這樣。如果所有的善都得善報,做好人也不光榮;所有的惡都得惡報,沒有人做壞事了,只要做壞事,一定得到相應的報應,誰還敢做壞事?做小偷的每偷必被抓,就沒有人敢偷東西了。人要有一個信念,認準一個目標不改變,好人的可貴之處就在這裡,相信善有善報,也能承受善沒有善報,但還行善。假如沒有善報我們得到的是什麼?是不是一無所獲?不是的,有所得,這就是心理積澱。做好事不管有沒有好報,心理積澱是好的。我幫助了一個人,我也沒得到什麼好處,我畢竟做了一件好事,心理積澱有了,好事越多,積澱越多。如果一個人心理積澱好,不管條件怎麼差,他也是生活在幸福之中。我覺得現在對善的事蹟挖掘不夠,只報道痛苦的一面,不吃、不喝、不睡,沒命地幹,家裡有病人不看,讓人望而生畏,沒挖掘出行善的真正幸福。我認為就是他們的心理積澱好,他們無論在什麼條件、什麼場合下,都能很坦然、很樂觀、很幸福地生活,這難道不是最高的生活質量嗎?所以我認為善人是幸福的,這一點也許正是佛在第二十三品想告訴我們的。
人一生下來就帶著偉大的寶藏
第二十四品、福智無比分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佈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