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地點。華山還是道教勝地,為“第四洞天”,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最為著名的道教高人。山上現存七十二個半懸空洞,道觀 20 餘座,其中玉泉院、東道院、鎮嶽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 陸友仁曾在《硯北雜誌》卷下言:“張說《華山碑》雲:太華山者,當少陰用事,萬物生華,故曰華山。然則不當為去聲也。”按《水經注》卷十九言:“遠而望之若華狀,故名華山。”如《費徵君墓》雲:“不知三尺幕,高卻九華山”,又《送李明府》雲:“惟將六幅絹,寫得九華山”。又按陸氏所引,出《西嶽九華山碑銘》序中,實唐玄宗語,張燕公僅作銘耳。東漢班固曾在《白虎通義》言:“西嶽為華山者,華之為言獲也。言萬物生華,故曰華山”。
我國古書中早就有關於華山的記載。最早述及華山的古書,據說是《尚書·禹貢》篇,但最初華山叫“惇物山”,華山被稱為西嶽與東嶽泰山並稱,最早見於《爾雅·釋山》一書。西嶽這一稱呼據說是因周平王遷都洛陽,華山在東周京城之西,故稱“西嶽”。以後秦王朝建都咸陽,西漢王朝建都長安,都在華山之西,所以華山不再稱為“西嶽”。直到漢光武帝劉秀建立了東漢政權,華山就又恢復了“西嶽”之稱,並一直沿用至今。由於華山太險,所以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臨。歷代君王祭西嶽,都是在山下西嶽廟中舉行大典。《尚書》載,華山是“軒轅皇帝會群仙之所”。《史記》載,黃帝、虞舜都曾到華山巡狩。據記載,秦昭王時命工匠施鉤搭梯攀上華山。魏晉南北朝時,還沒有通向華山峰頂的道路。直到唐朝,隨著道教興盛,道徒開始居山建觀逐漸在北坡沿溪谷而上開鑿了一條險道,形成了“自古華山一條路”。
華山以其峻峭吸引了無數遊覽者。山上的觀、院、亭、閣、皆依山勢而建,一山飛峙,恰似空中樓閣,而且有古松相映,更是別具一格。山峰秀麗,又形象各異,如似韓湘子趕牛、金蟾戲龜、白蛇遭難……峪道的潺潺流水,山澗的水簾瀑布,更是妙趣橫生。並且華山還以其巍峨 挺拔屹立於渭河平原。東、南、西三峰拔地而起,如刀一次削就。唐朝詩人張喬在他的詩中寫道:“誰將依天劍,削出倚天峰。”都是針對華山的挺拔如削而言的。同進華山山麓下的渭河平原海拔僅330…400米,而華山海拔2154。96米,高度差為1700多米,山勢巍峨,更顯其挺拔。
龍丹與礲髯老人師徒來到華山主峰的主持大殿,找到了主持蕭雲子。礲髯老人來過數次,自然與蕭雲子很是熟悉,多年來也保持著通訊往來。龍丹在老人的介紹下,自是認識了蕭雲子掌門 。而蕭雲子也是訊息靈通人士,龍丹在武當和少林的種種事蹟,也早就有所耳聞。當下就客氣的接到了龍丹二人,並把二人安排貼當,二人就住了下來。
華山派也是道教,基本上是與武當派同氣連枝,只是所演習的功夫不同而已。武當講究的是拳意,而華山講究的是劍意而已。
華山派以劍招威震天下,所以金庸小說裡多次提到華山論劍的事情。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裡還詳細介紹了幾次華山論劍的過程。就是現在的很多商業界人士也都取其涵義,在華山之下舉行各種活動,名其曰華山峰會,大有新版的華山論劍之意。
龍丹這次跟師傅來到華山,並沒有急著演習華山的各種功法,而是靜下心來,細細的遊歷觀賞這華山景色。
東峰海拔2096。2米,是華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東得名。峰頂有一平臺,居高臨險,視野開闊,是著名的觀 日出的地方,人稱朝陽臺,東峰也因之被稱為朝陽峰。東峰由一主三僕四個峰頭組成,朝陽臺所在的峰頭最高,玉女峰在西、石樓峰居東,博臺偏南,賓主有序,各呈千秋。古人稱華山三峰,指的是東西南三峰,玉女峰則是東峰的一個組成部分。今人將玉女峰稱為中峰,使其亦作為華山主峰單獨存在。東峰頂生滿巨檜喬松,濃廕庇日,環境非常清幽。遊人自松林間穿行,上有團才綠蔭,如傘如蓋,耳畔陣陣松濤,如吟如詠,頓覺心曠神怡,超然物外。明代畫家家王履在《東峰記》中談他的體會說:高大的檜松廕庇峰頂,樹下石徑清爽幽靜,風穿林間,松濤湧動更添一段音樂般的韻致,其節律,此起彼伏,好像吹彈絲竹,敲擊金石,多麼美妙!東峰有景觀數十餘處,位於東石樓峰側的崖壁上有天然石紋,象一巨型掌印,這就是被列為關中八景之首的華嶽仙掌,巨靈神開山導河的故事就源於此;朝陽臺北有楊公塔,與西峰楊公塔遙遙相望,為楊虎城將軍所建,塔上有楊虎城將軍親筆所題“永珍森羅”四字。此外,東峰還有青龍潭、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