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裂胎不裂的現象,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錯落有致的開片,順其自然,形成一種妙趣天成的裝飾釉。這種裝飾主要出現在宋代官窯、哥窯、汝窯青瓷表面。或稱“開片”、“龜裂”。
李響不禁感慨,這些官窯瓷器,或許就有自己父親李康督造出來的吧!它們真是精美無比的藝術品!
接著腦海裡又出現了一件南宋官窯青釉盞託,資料顯示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這不就是此次父親督造的一批青釉茶盞麼?為什麼小小的茶盞,燒造會出現問題呢?
李響前世是學無機非金屬材料的,其中就包含了陶瓷材料,當然後世所學的陶瓷材料,跟古代的瓷器還不太一樣,不過總的來說,普通的陶瓷都是用粘土製作燒造出來的。
除了制器後乾燥速率太快引起收縮過快,造成開裂外,燒製工藝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現在看來原料是一方面的原因,乾燥方面應該可以排除,那麼剩下的就是燒製工藝上的原因了。
一想到這裡,李響的腦海裡就再次出現了宋代瓷窯的結構圖,還附有說明。
宋窯,修內司官窯復原圖。該窯水平長度48.9米,斜長約49.5米。分為火膛、窯室、窯門、排煙室等。
火膛,寬約1.64米,殘高0.21米。火門至火膛後壁相距1.1米。火膛前有八字形磚牆。
窯室,殘高0—0.5米之間。窯底鋪沙。火膛後壁為1.65米,中段約2米,近窯尾約1.8米。底部儲存大量匣缽、墊具。每行8—9個。
窯門,共11各窯門,皆開於北側,裡小外大,外高內低,平面呈喇叭形,磚石砌成。門寬0.39—0.55米之間不等,門與門之間相距為2.5—3.75米之間。兩個窯門外,用磚石護牆相連成堆放坯件、柴薪的檯面。
沒想到超級3d印表機果然夠強大,連這些資料都有!不過要找到原因,還得等到明天去窯上看了才知道!當然,李響知道要重新燒製成功,五天時間顯然不夠,大不了就騙一下父親,讓這臺超級3d印表機,把這一批皇家定製的青瓷茶盞列印出來罷了,只不過這件事情肯定要隱秘,不能讓人發現,到時候就得把窯上的看窯工支開!
就這麼辦!想到這裡,李響覺得自己很幸運,雖然不知道是怎麼穿越過來的,但自己穿越過來,就有一個好父親,家的溫暖仍然還在!更絕的是,自己身體裡還有一件超級外掛!嗯,還有鄰家小妹,王玉如也是一個很不錯的姑娘呀!想著想著,李響就進入了甜美的夢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