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斷了一截,背上有紅字“不孝之子”,歷歷在目。
洪邁在記載這件事的時候,時間竟然非常具體,是在南宋孝宗皇帝淳熙三年(1176)年九月初七發生的。
在時隔三百年的明朝也有一件被雷劈的不孝子,被人記載下來。這件事記載在明朝人王文炳在萬曆年間修的書《慶遠府志》中。
當時的慶元府,即是現在的廣西宜山縣,在柳州的西北方向。慶元府有一個叫曾蠻的人,他對待自己的母親是非常不孝的,每次吃飯的時候,總是給母親很少的食物,他的母親總是吃不飽。每年祭祀的時候,都會留下許多肉食,但是曾蠻就是不給母親吃,並且他還經常和妻子一起罵母親,甚至有時還打母親。他的母親只能忍耐著。
就在嘉靖年間的一天,突然風雨大作,雷電交加,擊中了曾蠻住的屋子,奇怪的是左鄰右舍的房子都安然無恙。打雷的時候,曾蠻母親的髮髻掛在了一個豬筐上,雖然竹筐燒了,但是她的髮髻好好的。曾蠻夫婦兩個則懸掛在了半空中,頭髮直直向上。曾蠻所住的屋子地下有一個裂縫,形狀如豬一樣的雷電,就從縫隙中鑽入地下,很快雨就停了。曾蠻夫婦兩個人從空中摔下來,暈倒在地,幾天後就死掉了。
歷史上,在民間流傳最廣的當數戲曲《清風亭》中被雷劈死的不孝子張繼保了。取材於南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其中記載了唐朝張裼的故事。
張裼是河間人,有五個兒子都取得了功名。按照《北夢瑣言》記載,張裼的第五個兒子叫張仁龜,他是張裼與一個妓女所生的。張裼怕老婆知道,不敢將張仁龜帶回家養大,就送給了他的一個朋友張處士。不過張裼還是很掛念這個兒子,常常在錢財上接濟他們,並出錢供養張仁龜讀書。張仁龜長大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於是就離開了養父,找到生父張裼的家裡,這時生父已死,張裼的夫人經過一番考量,最後還是接納了張仁龜。就在張仁龜走後,他的養父含恨去世了。張仁龜後來考中了進士,做了官,在他出使去江浙的途中,竟然莫名其妙地死了。當時的人認為張仁龜受到了天罰。
這個故事到了明清之時,經過好事者的一番修改,張仁龜就成了戲曲中的張繼保,他的養父母則成了張遠秀夫婦,故事的名稱就叫《清風亭》,又叫“天雷報”。整個故事圍繞孝而展開,情節非常感人,張繼保考上進士之後,不再認自己的養父母,最後遭到雷擊而死。現在《清風亭》流傳甚廣,徽劇、京劇、川劇、湘劇、秦腔等劇種都有演出,成為宣揚孝道的重要曲目。
相敬相愛—廣要道章第十二(1)
經文釋譯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①。移風易俗②,莫善於樂。安上③治民,莫善於禮。”
【註釋】
①悌:弟弟對兄長敬愛之意。
②移風易俗:改良社會風氣與習俗。
③安上:讓在上位的人安於其位。
【譯文】
孔子說:“治國平天下的大道,應以教化為先。教化人民相親相愛,沒有比孝道再好的了;教化人民恭敬和順,沒有比悌道更好的了;要想改善社會風氣,改變民聞習俗,沒有比音樂更好的了;要想長官身心安定,治理一國的人民,莫有比禮法更好的了。”
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①。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註釋】
①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敬愛一人而千萬人喜悅。一人,指父兄君王。千萬人,指的是子弟臣民。【譯文】禮的本質,是一個敬字。因此,如果一個元首,能恭敬他人的父親,那他的兒女,一定是很喜悅的;敬他人的兄長,那麼他的弟弟一定很喜悅的;敬他人的長官,那他的部下和老百姓,也是很喜悅的。這一個敬字,只是敬一個人,而喜悅的人,又何止千萬人呢?所敬者,只是父、兄、長官,而喜悅的,就是子弟、部屬、大多數的人。所守者約,而影響甚廣,難道不是要道嗎?
解讀運用
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
【經言札記】
君主治理國家,建立社會道德規範的行為標準,統治者提倡孝道是一個明智的舉措。
【故事演繹】
閔子騫和他的後母
閔子騫(前536~前487),名損,春秋時魯國人。生母死後,父親續絃了後母,後母又生了兩個兒子。子騫供養父母,不敢有絲毫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