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進了皇宮,但卻“時悽愴不樂”。劉邦問左右此中的緣故。左右答道:“因為太公平生所喜好的都是‘屠販少年,沽酒賣餅,鬥雞蹴鞠,以此為樂’,如今這些卻都沒有了,因此悶悶不樂。”於是,劉邦就興建豐地。建好以後把太公原來結交的那些老朋友都接過來住在那裡,太公這才高興了。
劉邦還每五天就去朝見一次自己的父親—太公,行禮還是和普通人家的父子一樣。太公的管家勸太公說:“您不應該讓君主來拜見臣子。”以後高祖劉邦再來時,他的父親—太公就提前抱著掃帚,掃乾淨門口的路面,一見到劉邦到來,就倒退著來迎接劉邦。劉邦見狀大驚,忙下車扶起太公,追問究竟。太公說:“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亂天下法!”於是,劉邦便下詔:“人之至親,莫親於父子。故父有天下,傳歸於子;子有天下,尊歸於父,此人道之極也。”
後來,未央宮落成,劉邦置酒慶祝,還捧起玉杯為父親“太上皇壽。”太上皇在櫟陽宮逝世,劉邦還因此赦免了櫟陽的囚徒,並把酈邑的名稱改為新豐。
劉邦推行的孝治政策,對漢初社會關係的穩定、促進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劉邦之後的子孫也悟出其中的道理,很會用孝來治理天下。漢武帝時,開始舉孝廉,把孝治進一步地推廣開來,使得劉漢的天下變得更加鞏固。這些做法還被後來的朝代所模仿,如:隋文帝曾下詔說“孝悌有聞,人倫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唐代從高祖李淵開始就宣揚孝道;宋太祖趙匡胤在征戰之中,也不忘召見太原孝子劉孝忠;明代的朱元璋稱《孝經》是“孔子明帝王治天下之大經大法,以垂萬世”……幾乎漢朝以後的每個朝代都推行了以孝治國的政策。
毛澤東為母進香
毛澤東(1893~1976),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毛澤東小時候就是一個非常孝順父母的孩子。一次,毛澤東的母親生病了,毛澤東長途跋涉來到南嶽進香,祝願母親早日康復。
孝的意義—開宗明義章第一(4)
毛澤東是毛家的第三個兒子,因為毛澤東的母親婚後生的前兩個兒子,都先後夭亡了。毛澤東出生沒有多久,母親便請人替他算八字。算命先生說毛澤東八字硬,必須要拜個乾孃才能保平安無事。母親平常信神拜佛,唯恐再次痛失兒子,於是經常揹著年幼的毛澤東四處求神拜佛,祈求神靈保佑平安,並且開始吃“觀音齋”。
自八歲起,毛澤東就跟隨他的母親到南嶽衡山趕廟會、進香,一直到十五歲,他都把敬神、拜佛當作自己初一、十五的“基本課”。毛澤東在1959年6月重返韶山舊居時,指著堂屋正中擺著的神龕風趣地說:“這就是我初一、十五工作過的地方。”每年的中元節至重陽節,是南嶽進香的高潮期,特別在農曆八月初一和中秋節,更是人山人海。每年此時,母親都會帶著少年毛澤東與鄉鄰們結隊來進嶽朝聖。朝聖前幾天,母親照例會在家裡吃“觀音齋”,表示虔誠。在延安時,毛澤東曾對他的老同學蕭三說:“我小時候,特別崇敬母親,母親叫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母親去哪裡,我總跟到哪裡。走親訪友、趕廟會、燒香紙、上貢、拜菩薩,我都和母親一塊去。母親信神,我也信神。”可見,與其說毛澤東信佛,還不如說這是毛澤東對母親的深深崇敬。
在少年時代,除跟隨母親多次到南嶽衡山進香之外,毛澤東還自己單獨去過南嶽進香。據《毛澤東革命年譜》記載:“1908年,因為母親生病,毛澤東跋涉一百多里,專程到南嶽衡山去‘朝聖進香’。”毛澤東那年只有十五歲,因為母親生病了,他和弟弟為母親許了去南嶽衡山燒香的大願,為了讓菩薩保佑生病的母親早日擺脫病魔,他們兄弟便決定早日去南嶽衡山進香。
“朝山進香”的路,從毛澤東的家鄉到南嶽衡山,要走好幾百裡。出發那天,毛澤東和弟弟準備好隨身攜帶的乾糧,天還沒亮就上路了。他這次進香的艱辛很少有人能夠體會,那不是一般的“求神拜佛”,而是去“朝山拜香”。按照當地拜香的習俗,一般為三步一跪,五步一拜,但很多人只是過橋、過河,遇到祠廟才拜的。毛澤東這次朝拜非常虔誠,每走十來步便要朝南嶽方向跪拜一次,邊走還邊唱朝香的歌:“志心虔誠皈命禮,朝拜南嶽大天尊。一拜天高並地厚,玉燭調和雨露淋。二拜五星並日月,萬物全憑化育恩……十拜父母恩深重,一心朝拜祝融峰。十月懷胎及教養,萬般難報父母心。自古劬勞恩難報,保香一炷表微忱。保香燒在金爐內,保佑父母永延齡。瓣香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