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因淫慾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且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慾為因,愛命為果。”
有了三生,有了輪迴,現世的生活才有意義,短暫的塵世生命才有了著落。“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會讓現世的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會更加謹慎。有了因果輪迴,這個世界就會少了許多惡,肆無忌憚的貪官汙吏就會少很多,盜賊詐騙就會少很多,就會少了爾虞我詐、爭名奪利,多了行善積德,現世就會變得美好一些。
實際上,也有很多人不想跳出輪迴,因為有了愛慾,現世的生活才有意義,有了三生,才可以延續今生的友誼和愛情,才可以生生世世做朋友,永生永世做愛侶。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善惡到頭無須報(1)
惟上帝不常。
作善,
降之百祥;
作不善,
降之百殃。
——《尚書?商書?伊訓》
明代袁黃(字了凡)在《了凡四訓》(又名《陰騭錄》)中講述了他的人生觀點的轉變經過。一次偶然的機會,少年袁黃遇到了一個姓孔的算命道人,孔道人向他講述了命運的道理,並預見了他一生的命運,袁黃從此認定“榮辱生死,皆有定數”。後來,袁黃在棲霞山中遇到了雲谷禪師,雲谷禪師聽了袁黃對命運先定的觀點後,很不以為然,於是向他講述了因果報應之理,認為人可以透過積極的道德行為掌握甚至改變自身的命運。袁黃疑惑地詢問雲谷禪師:既然命運可以改變,那麼怎麼還可以稱為命運?孟子有“求則得之”之說,那指的是求道德仁義,前定的功名富貴怎麼可以求得呢?雲谷禪師說: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正如六祖所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如能反躬內省,只求道德仁義的提升,結果往往是不僅得到道德仁義,同時也可得到功名富貴,這就是內外雙得了。如果只是向外求富貴功名,那結果當然是內外雙失。雲谷禪師所講的這番道理其實也就是儒家所說的“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的意思。袁黃得到雲谷禪師的指引,從此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觀,他開始按照雲谷禪師所作的功過格,逐日記錄自己的行事,在十多年間做了三千多件善事。在做到六千件善事的時候,袁黃的妻子生下了一個兒子。接著他又做了一萬件善事,到了萬曆十四年,袁黃考中了進士,被任命為寶坻知縣。
袁黃擔任寶坻知縣時,一心為百姓謀福利,他積極興辦水利,疏通河道,修築堤防,指導百姓沿海岸種植柳樹,所有這些措施不僅消除了水災氾濫,還促進了農業生產。他又免去百姓的多種雜役,使得百姓安居樂業。袁黃生活很儉樸,但非常喜歡佈施,他的妻子也經常行善佈施。據說有一次她為兒子裁製冬天的衣服,要買棉絮做內裡,袁黃問她:“家裡有又輕又暖的絲綿,為什麼還買棉絮呢?”她回答說:“絲綿貴,棉絮便宜,將家裡的絲綿拿去換棉絮,可以多做幾件棉襖,送給貧寒的人家過冬!”袁黃聽了很高興地說:“你這樣虔誠佈施,不怕我們孩子沒有福報了!”他們的兒子袁儼後來中了進士,做了廣東高要縣知縣。現世的善報使袁黃明白了雲谷禪師的立命之說,他將自己的感受記下來,用來教育兒子,這就是後來傳世的《了凡四訓》。在這部書裡,袁黃提出了行善十綱領:一,與人為善;二,愛敬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勸人為善;五、救人危急;六、興建水利;七、舍財作福;八、護持正法;九、敬重尊長;十、愛惜物命。
善惡報應之說由來已久。《易經》雲:“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正是這種樸素的善惡觀念,維持這個世界的正常運轉。律法不到的地方有道德的裁判,但道德說到底還是做給別人看的,所謂的慎獨云云,只有少數的人能夠做到,道德陽光照耀不到的地方,在陰暗的角落裡,只有善惡因果在起著作用。如果沒有因果報應,法律、道德都會失去最後的根基。正是因為有那麼多人像袁黃那樣相信積德行善能夠得到好報,甚至改變人的命運,惡才沒有在這個世界上氾濫。民間一直存在的樸素的善惡報應觀,至佛教傳入中國,作為佛教理論之重要支撐的因果觀,使報應之說更深入人心。佛教中有業因果報之說,“業”意為造作、活動,指一切身心活動,包括身、口、意三業,可分為善業、惡業、無記業(不受果報的)。人生的一切都是受業力的支配,業就是因,也叫業因。佛經偈語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業因果報與生死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