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得稀爛。

在崇武當地,對故去的人稱呼“大人”,就相當於稱之為神佛。造反派們厲聲責問曾恨:“解放軍是人民子弟兵,怎麼能用大人來稱呼?那是欺壓老百姓的封建官吏用的。”

造反派把曾恨關到大隊部,要她交代利用解放軍搞封建活動、醜化解放軍形象的“險惡用心”。

曾恨又冷又怕,但沒有屈服。她用沉默對抗著不公。最後,又是那個“神經有問題”的說法讓曾恨免於被遊街示眾。關押了半天,造反派放曾恨回了家。

潮捲浪湧,風吹雨打,在###的歲月裡,用沙土堆積的烈士墓漸漸平復,建在墓邊的小屋也被造反派們作為“四舊”強行拆除。

曾恨抗爭無效,因為“沒有一個人能擋住風暴”。

但衝不毀的是心中的豐碑,拆不掉的是信念的支柱。

曾恨不再燒香敬茶,卻用自己的方式繼續紀念著解放軍恩人。

每次從縣城回家,她都要拿著掃把來到西沙灣,將海潮退去後留下的海藻、垃圾打掃乾淨,然後,在海灘上靜靜地坐上一會兒。這片海灘仍是她心中的聖地,海浪撫著沙灘,是烈士們的英魂在陪她聊天。

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曾恨一家人都要到海灘上陪英烈過年。起先幾年,是母親做上幾道菜,和曾恨一道帶上這些雞鴨魚肉,帶上菸酒,來到海灘上祭祀;之後是曾恨和丈夫、兒女們一道,恭恭敬敬地在海灘上擺開供品,點起香燭,跪拜謝恩。

20多年年年如此。

曾恨的母親老年多病,但也從未忘記對解放軍恩人的紀念。海灘上的小屋被拆讓她心緒難平。在她看來,烈士的英靈從此就沒了安身之所。私下裡,她總是惦記著要為他們建一座廟,為他們遮風避雨。

。。

我要為解放軍建廟(2)

“1980年,媽媽去世了。臨終前,她給我留下的最後的遺言是:以後攢下錢,要給解放軍建一座廟。”曾恨說。

泉州人對50歲以後去世都稱之為“大福”,而李勉93歲壽終正寢,是當地少有的長壽老人。曾恨相信,這是解放軍恩人英靈的保佑。從此,為解放軍建廟就成了曾恨的生活目標和精神寄託。

建廟,談何容易。曾恨當時的工資是每個月27元,丈夫略高也不過30元,一家人的生活本就清苦。曾恨還要在這種生活中為建廟積攢每一分每一厘。為此,幾個兒女幾乎沒有添置過新衣服,大女兒穿過的衣服,幾經縫補,直到比她小十幾歲的么妹還在穿。

改革開放了。沿海的經濟率先活躍起來。

1983年,曾恨從縣供銷社退休,此後不久,丈夫又因病去世。好在兒女們陸續長大,能夠掙錢貼補家用了。

已經當了外婆的曾恨沒有安享天倫之樂,她在兒女們的資助下開了一家小商店,賣鴨絨被、毛毯等床上用品。別人做生意是為掙錢,曾恨也是,但她掙錢卻不花,仍舊積攢著。這期間,5個女兒相繼出嫁,每人除了一套被褥沒有任何嫁妝。

曾恨要攢夠一筆能夠建廟的錢。

小本生意,利潤微薄。直到10年後,曾恨才攢下了5萬多元。連同變賣母親留給她的金手鐲、金耳環,總共有了6萬元。

1993年,6萬元在當地能夠建起一座相當講究的民宅了。埋在心底的願望終於有條件付諸實施了。曾恨找到當地政府申請“我要為解放軍建廟”。沒想到,得到的答覆卻是“不行”。

建成廟宇祀英魂(1)

“即便是聽曾恨詳細講述了為解放軍建廟的緣由,政府部門的領導也不能理解這種紀念形式。”一直關注著曾恨和“解放軍廟”的崇武當地作家蔣維新說,“廟建起來以後很長一段時間,不少政府部門對待它的態度也是複雜的。”

崇武古鎮在歷史上是一個民間信仰非常多元的城鎮。古城的正門內關帝廟的香火鼎盛,距關帝廟不足百米的城門外,又高高地聳立著道教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尊神像,北門則敬奉著媽祖。這裡每家每戶都有祭祀祖先的“祖屋”,老人臨終前要先移入祖屋,以後每逢節日和祭日,都要舉行重大的祭祀活動;而一母所生的兄弟幾個,都有各自的祖屋,屋內供奉的神靈還各不相同。

但把解放軍烈士供奉在廟裡,在全國聞所未聞。用這種敬神的方式紀念解放軍,在普通人看來多少有些“不倫不類”。

接待曾恨的領導理解她的心情,向她建議建烈士紀念碑,這才是合理的紀念方式。但曾恨執拗地堅持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