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耆舊雲”說魏晉之事,真的可靠嗎?
答案是如韋昭的世俗相傳一般不可靠。
張收畫的畫很好,他的畫名氣也很大,不僅被歷史記錄了下來,更是被大名鼎鼎的王羲之欣賞。王羲之沒聽過張收這個人,卻聽過他的畫。但是王羲之聽到的這些畫,不同於唐碑文所刻。唐碑文說張收畫的是“上古、盤古、李老等神,及歷代帝王之像。樑上又畫仲尼七十二弟子、三皇以來名臣”。而王羲之所聽到的,則僅僅是三皇五帝以來的聖賢畫像。並沒有盤古等人。而漢魏五書中亦記載了張收的畫像,同樣是說他畫了三皇五帝以來的聖賢畫像,也沒提到盤古等人。
所以我想,張收所畫的,恐怕僅僅只是三皇五帝以來的聖賢了。耆舊雲,終究只是道聽途說。
而從兩晉的志怪小說當中。也可以看出,盤古的流傳。只怕還未展開。按我個人想來,盤古的流傳,大約是隨著東晉後道教的發展傳開的。
值得注意的是,《益州學館記》的碑文上說,其時周公禮殿圖早已經毀壞。而南宋的樓鑰的《秘澗大全文集》裡卻說“近過劉氏家塾,遂獲其本。蓋自盤古氏以下,至種仲尼七十第子百一十三人,畫極精妙簡古,今千有餘歲無絲髮剝土西衣。”
很顯然,已經毀壞的圖畫是不可能被看到的,因此樓鑰所看到的盤古圖,只是後人重新畫上去的。
因此,唐碑文裡說的盤古圖,恐怕也是後人重畫的。而上古、盤古、李老三者的排列,倒有些三清的味道,想來其圖大約在齊梁之間吧。
南北朝時期的記載,現今僅存述異記一條,而就是這一條,引得諸多學者種種懷疑。一個是因為《述異記》這本書裡有記載其冠名作者任昉死後的事情,一個是因為其中有幾個條目與《灌畦暇語》相似。
而我的觀點與李建國相似,這書應當是任昉寫的,但是其中有被增補的痕跡。學者們的論述論文我並沒有搜到。因此在這裡,我只說一說我的一點依據。
“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嶽”(《述異記》)
“舊說盤古氏之死也,頭為五嶽”(《灌畦暇語》)
這兩本書的盤古條目乍看之下似乎很相似,我看的一篇論文,學者只注意到了後面,從而斷言是前者抄襲後者。但是兩書最大的不同,卻在這開頭的一句話。
沒錯,一個是四嶽,一個是五嶽。
五嶽之名,秦漢雖定,但是魏晉以來的習慣上還是比較常用四嶽,五嶽直到唐宋才開始大量的運用。若是《述異記》抄襲了《灌畦暇語》,怕是不會將五嶽改成四嶽,而如果是《灌畦暇語》沿襲了《述異記》以來的說法,經歷了初唐,就有極大可能將四嶽傳成了五嶽。因此,單憑這一點,我便可以斷定《述異記》並非後人託名偽作。…
但是,《述異記》還是有過後人篡改,特別是這個盤古條目。從中唐時期的《灌畦暇語》,我們可以看出它基本上是引用了《述異記》,而它所引用的,並無“秦漢間俗說”、“先儒說”等“說”字樣,以及“盤古氏夫妻……”這後面一段。因此我想。只怕這些文字,就是被後人增補進去的。而增補進去的時間在唐元和年間以後。
吳楚間說: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
這種說法。讓我想到了南方神話中的大洪水後葫蘆兄妹結合繁衍的故事。而經歷了唐及五代的戰亂,南方部落蠻族與中原漢族的交流日漸深遠,至兩宋開始形成今天的南方少數民族,同時兩方對各自的神話認知逐漸變得清晰。但在開始之時,由於語言的不同,便有了許多的腦補。
最著名的就是葫蘆兄妹被等同伏羲女媧。要問為什麼?都是兄妹嘛!或許還要加上讀音的相似。但是,若說讀音的相似。這是近代以來考證的,聞一多用南方葫蘆的匏瓠、匏瓜來說是伏羲女媧的音轉。我就不苟同了,直接否定好了。
至於為何直接否定,基本依據就是上面這“盤古兄妹了。”
吳楚間,匏瓠、匏瓜。與伏羲女媧字音的相似,要比與盤古的相似性小得多。而且匏瓠、匏瓜自身的相似性,更是能二合一的稱作匏瓠兄妹,漢人聽過去,更能聽做“盤古兄妹”。
另外的原因,就是南方的神話中還有“盤勾”——兩廣地區的磨刀石與葫蘆神話——這一則神話也是洪水過後兄妹二人延續人類。老聞能把匏瓠音轉成伏羲,他能把盤勾音轉成伏羲嗎?但是若是讓漢人聽成盤古的話就很容易了。
甚至自東漢就有所記載的盤瓠,到了唐宋,自認盤瓠的後人們也開始說是盤古的後代了——黔、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