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嘯聚山林的響馬?」
雁排李四和雁鈴兒等人聞言吃了一驚,「雁營」如今是受了朝廷招安的團勇,官家早就表示對以前的所作所為既往不咎,不知他又提這話是什麼意思?莫非官府變了心意,要去了我等不成?想到此節,不禁個個戒備起來,悄悄將手按在了腰刀的刀柄上,只等潛伏的官軍蜂擁上來,就亮出家夥拼他個魚死網破。
誰知張小辮卻大言侃侃地說:「想我張家祖上就有人做過響馬盜,當年在綠林之中,那也是有字號有蹤跡的人物,自古以來,響馬多為明盜,遇到過往的客商大戶,先是放出一枝響箭為號,這才顯身出來攔住去路,並要念動劫山贊子說:『此山為爺開,此樹是爺栽,要想打此過,十個馱子留九個,牙崩半個說不字,嘿嘿,一刀一個草裡埋。』這就叫明目張膽,連馬頸上也要繫著鈴鐺,走到哪響到哪,如此方才算得上是梁山本色的明盜響馬了,絕不是尋常的草寇毛賊之流可比,世人愚眼俗眼,哪識得咱們『響馬子』的來歷,更不知咱這綠林義氣,就不是那些齷齪兒男能學得來的,諸位既然是響馬出身,想必都是慷慨灑脫的當世英雄,讓小弟有幸得遇,實是三生有幸。」
張小辮前兩天曾和孫大麻子暗中掘藏,找出了白塔真人生前埋在城內的一匣子金洋錢,他信從林中老鬼之言,唯恐聚多了錢物招來禍端自毀前程,在沒做上高官之前,不敢再動貪念,此刻只好忍痛割愛,把金洋錢全部帶到營中,當場分給眾人,以表結納之心。
古人言:「士為知已者死」,張小辮這幾句話果真是說入了巷,滿滿一匣金洋錢更是動人眼目,那雁排李四等人俱是豪傑的襟懷,草莽的性情,一聽之下無不動容,都覺得先不論「張營官」本事如何,單隻這番器量,以及仗義疏財的手段,也稱得上是宰相之材了,能夠說出這等言語,絕非凡品,此時雖然只是個雁營營官,想來日後必成大事,而且同為綠林一脈所出,我等將來如能跟隨在側,怎不得他些好處受用?於是盡皆心服,當場推金山倒玉柱,呼啦啦拜倒了一片,為首的李四說道:「雖然我等多是出身於塵埃之中,卻也頗知英雄典故,曾見古今事蹟,曉得世間義氣二字最重,如蒙張三哥不棄,願先就此結納了,今後同生共死,榮損相連,不論刀山火海槍林箭雨,永遠追隨左右。」
有道是:「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在當時的民團兵勇當中,多有拉幫結夥拜把子的風氣,若不用此,便難以在軍中立足,這也該著是他們前世的緣份,命中天數近合,一見之下,都覺意氣相投,願意拜把子結為生死兄弟,擇日不如撞日,雁營眾人當即就撮土為爐,插草為香,張小辮、孫大麻子、雁排李四、雁鈴兒以及雁戶出身的哨官,一同跪在地,雙手抱拳,用大拇指指向自已心口,當著那隻黑貓,對天盟誓,念起「插香令」來,其令曰: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萬眾齊志,名標青史;
江湖一把,功業千秋;香火在手,砍血為盟。」
張小辮幸得林中老鬼點破了自身命數,只用三言兩語,便憑空得了一班好漢以性命相交,真乃如虎添翼,所謂一個好漢三個幫,如此一來,何愁大計不成?這正是:「逢山必要先開道,遇水還得早架橋。」卻不知張三爺率領著雁營何去何從,且聽下回分解。
第五卷 雁營 第二話 說書人
手機電子書·飛庫網 更新時間:2008…11…9 17:10:09 本章字數:4035
且說這座靈州城,從古就以出產花貓聞名,故此得了一個俗稱,喚作「貓子城」,雖是個繁華錦繡的富貴之地,卻為國家正值用兵之際,連年不斷的戰亂和災荒,一邊是官府催徵盤剝,另一邊又是賊寇四處洗劫,附近的十里八鄉,多已被搜刮得民盡財窮。
那些個指*著捕魚獵雁為主的「雁戶」,大多沒有養家餬口的活路,紛紛落草為寇,但一打起仗來就是赤地千里,荒效野地中除了成群結隊出逃的難民,哪有什麼走貨的客商富戶經過,再也無處去殺富濟貧。雁戶們無非只剩下兩條出路,一是按照從古傳下的舊例,想當官-殺人放火受招安,在全夥被收編為團勇之後為國出力,隨著官府征剿賊寇;再者就是加入太平軍揭竿造反。總之投到哪裡都躲不開衝鋒陷陣,要怪只怪自家沒趕上好時候,身為社會最底層的雁民,又是生逢亂世,不是刀下死,就是槍前亡。
仔細權衡起來,畢竟這第一條路有糧有餉,又是名正言順,而第二條路則是誅滅九族的不赦之罪,另外太平軍是拜上帝的,與靈州拜貓仙的風俗水火不同爐,普通民眾根本接受不了這個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