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效果、國家形象會是很好的。
“記者的理由的確是很充分啊。”*笑著問在場的大會副秘書長、新華社社長曾濤:“你的意見如何?”
“我贊同和支援記者的意見。”曾濤毫不含糊地回答。
*帶著眾人來到休息室,向*、*彙報了情況。*爽快地說:“記者的意見好嘛,我看三票棄權可以寫入新聞報道中去!”*也笑著點頭。
第二天,全國各報均在頭版頭條位置刊登了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透過新憲法的訊息,訊息中有這樣一段話:
下午5時45分,大會執行主席習仲勳宣佈:根據總監票人報告,有效票3040張,其中同意票3037張,反對票沒有,棄權票3張。現在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已由本次會議透過。這時,會場裡響起熱烈掌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不可“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
“試為貴黨計,如能依時順勢,負起歷史責任,毅然和談,達成國家統一,則兩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共圖振興中華之大業。否則,偏安之局,焉能自保。”
1982年7月,新華社播發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廖承志寫給蔣經國的一封信,信中有上述一段話。
廖承志是以青年時代朋友的身份寫信給時年71歲的蔣經國的,信抬頭是:經國吾弟。
信中說:“三年以來,我黨一再倡議貴我兩黨舉行談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國統一大業。惟弟一再聲言‘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餘期期以為不可。”“評價歷史,展望未來,應天下為公,以國家民族利益為最高準則,何發黨私之論!至於‘以三*義統一中國’云云,識者皆以為太不現實,未免自欺欺人。”
廖承志表明了訪臺意向:“如弟方便,餘當束裝就道,前往臺北探望,並面聆諸長輩教益。‘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8月17日,宋美齡寫了一封致廖承志公開信,抬頭是:承志世侄。
信中說:“餘閱及世侄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