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觀光。香港人相信內地真的要改革了,高唱讚歌。一位香港老太太拉住旅行團一位成員的手,激動地說:“*應該長壽百歲!”
“這裡的服務比國營餐廳好100倍。”
《亞洲華爾街日報》1983年8月發表的一篇北京專稿稱,一般中國人更想找一個能夠代替國營飯館的地方去吃飯,因為國營飯館服務態度不好,桌子髒,人們吵吵嚷嚷,有時還有人搶座位。在一家個體飯館的意見簿上,有一條留言:“這裡的服務比國營餐廳好100倍。”
“有人抵制這種搞經濟責任制的想法,因為他們不想競爭,可是要是數以百萬計的行政官員都不動腦子,我們的國家將成個什麼樣子呢!”
美聯社1983年1月28日報道,北京京劇院著名女演員趙燕俠,在一場藝術革命……打破“鐵飯碗”,以票房收入代替“大鍋飯”……中走在前頭。
趙燕俠把有800人的北京京劇院一團分成4個隊,她自己負責一個有70人的具有事業心的隊,這個隊搞自負盈虧,實行浮動工資和現金獎勵。其餘3個隊繼續實行工作量不等,但報酬相等的舊制度。這一“大鍋飯”制度當時仍在中國各個領域裡實施。
自從改革以來,趙燕俠的隊在18個城市進行了340場演出。1982年,該隊賺了27萬多元,為國家節省了10萬餘元補貼。其餘3個隊仍依靠160萬元國家補貼。
趙燕俠說她不能容忍吃大鍋飯的思想。“有人抵制這種搞經濟責任制的想法,因為他們不想競爭,可是要是數以百萬計的行政官員都不動腦子,我們的國家將成個什麼樣子呢!”
“對於那些工作鬆鬆垮垮、長期安於當外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企業領導幹部來說,步鑫生的經驗當是一劑良藥,使他們從中受到教益。”
1983年11月,*在介紹步鑫生改革嘗試的新華社內參上的批示。
作為這一年的改革明星,浙江海鹽縣襯衫總廠廠長步鑫生有句口號:你砸我的牌子,我砸你的飯碗。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比起那些只當和尚不撞鐘的人來說,這位和尚可謂忠於職守。”
這是1983年熱播紀錄片《話說長江》中的一句解說詞,配的是鎮江和尚撞鐘的畫面。在片子的解說之一陳鐸看來,這是內涵很豐富的解說詞。
解說前,撰稿趙化勇卻對陳鐸說,把這句話拿掉。他擔心有人對號入座,“會有人說,你是說我在其位,不謀其政嗎?我們別找麻煩了。”
第二天,陳鐸跟趙化勇說,“我想過了,我們電視還有教育功能,而這個教育功能應該是循序漸進的,日積月累的。我們發現了,挖掘出這個內涵來,不容易,是我們有本事,別輕易扔掉。我的意思是不要刪掉那句話,關鍵在於處理。”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一呼就應,一倒就靈(2)
這句解說詞最終保留下來了,陳鐸在解說時,用了很平和的語氣。沒有人對號入座。
不能哪個炕頭熱,就在哪兒睡
“經濟改革的動力是‘一切向錢看’嗎?”
《人民日報》1983年6月27日發表了一篇社論,題為《經濟改革的動力是“一切向錢看”嗎?》。社論中說:“實行經濟改革,靠‘一切向錢看’刺激所謂‘積極性’,既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成為改革的真正動力,甚至還會成為改革的阻力、破壞力。”
其時,天津大邱莊黨支部書記禹作敏在介紹大邱莊經驗時說:“抬頭向前看,低頭向錢看,只有向錢看,才能向前看。”
1986年12月30日,中央電視臺的節目嚴厲批判“有的經濟學家講‘一切向錢看’、鼓勵職工‘斤斤計較’的錯誤”。
1992年,小平南巡後,《人民日報》上一篇文章題為《要發財,忙起來》。
“你這個記者好大膽,敢與我們的總書記吵嘴,該揪耳朵。”
1983年6月1日,中央召開*黨派會議。會上,*提出了“毋忘團結奮鬥,致力振興中華”的口號。散會後,前來採訪的新華社記者李尚志請示*:能不能把這個對聯寫進報道中?“什麼對聯?”*問。“就是‘勿忘團結奮鬥,致力振興中華’。”*笑了笑,“那算什麼對聯,我不過是總結大家發言罷了。”由於*是即席講話,準確起見,李尚志把採訪本遞給他看。“有個字不對。”*邊說邊用筆將“勿”改為“毋”。李尚志正準備離開,*又把他叫了回來。“我還想改兩個字。把‘致力’改成‘務期’,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