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時候,甚至還有很多部隊駕駛的是第一代的殲6戰鬥機。
而進入演習周邊空域進行挑釁的,則是F14。
張老將軍還記得,一名航空團長在起飛昇空之前,向他保證“一定把來犯之敵攔截在我領空之外”時,那幾乎是訣別的眼神。
也是因此,在殲8C完成生產定型之後,他特地關照,給那支部隊進行換裝。
只可惜,由於位於東南一線,因此他們無法長期脫離戰備狀態,失去了來到這次閱兵的機會。
“如果再有一次機會的話”
張老眼神微動,開始在大腦中模擬,如果是現在,而非三年前開展那次演習,情況是否會有所不同
而同樣在思考這件事的,還有很多人。
觀禮臺上的軍官、電視前面的軍迷、飛機座艙裡的飛行員
每個人,都在憋著一股氣。
這股氣已經憋了幾年。
而且。
說來也巧,正是自從1996年之後,華夏似乎走上了一條快車道。
並不是說之前發展得不夠快。
而是最近幾年,有點異乎尋常地快。
只要稍微關注一些相關新聞,似乎經常能聽到一些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好訊息。
以至於這幾年間
在香洲航展上第一次見到殲8C的時候。
在獵蝠行動成功的時候。
在築堤行動完成的時候。
在得知B2被擊落的時候。
在北約的盟軍行動以失敗結束的時候
雖然大部分人,都只知道其中的一件或幾件事。
但每個人都曾經有過“或許已經可以鬆口氣了吧?”的想法。
然而,當短暫的喜悅過去之後,大洋彼岸強敵的陰影,卻仍然陰魂不散地籠罩在心頭,告訴每個人
不行,還不是時候。
而對於等候多時的席博洋來說,在看到這12架飛機的時候,他對於這次閱兵的期待,就已經得到滿足了。
作為軍迷,哪怕是資深軍迷,他能得到的資訊,相比於內行人來說,也是少得可憐。
因此,他一直關注的事情是,殲8C,到底服役了多少
正如二十多年後的軍迷熱衷於估計殲20的服役數量一樣。
聽到解說員的播報之後,他趕緊把旁邊的筆記本翻開:
“某航空兵師那應該是1師”
“兩個團,比我之前估計的還要多一個,這麼算的話,海軍和空軍加起來應該至少有6個殲擊機團換裝了”
“那那豈不是140多架?”
旁邊一個人手一抖,直接把剛拿起來的啤酒罐掉在了桌上。
“也不能這麼說。”
席博洋頭也沒抬:
“開始換裝不意味著換裝完成,但不管怎麼說,這才三年功夫,說明殲8C生產的速度非常快”
“剛才電視裡面說,是我國未來反侵略作戰的主力機型,那豈不是說明殲10和殲11都不太順利?”
另一個人的臉色顯得不太好。
張老顯然想不到,自己加進去的那句話,還能讓人產生這種聯想。
“殲10才剛首飛兩年,進度不可能那麼快,蘇27是買的,國產型號也是進口零部件,顯然不可能造太多”
席博洋信誓旦旦地保證道:
“所以,未來六七年之內,說它是我軍主力型號,還真就沒什麼問題。”
“再說,別看殲8C是個二代機的底子,但之前軍事報道上已經播過它發射霹靂11的鏡頭了,只要不在視距內格鬥,國土防衛作戰又不太吃航程,靠高空高速能力,未必不能跟三代機拼一下”
解釋到這裡,他抬起頭來,重新看向電視。
此時螢幕上已經出現了下一個空中編隊。。
“正在飛過天安門上空的是人民空軍新型遠端殲擊機梯隊,這種飛機是世界上第三代遠端重型殲擊機的代表作”
解說員雖然沒有提到具體型號,但坐在這裡的人自然都能認出來,那是12架蘇27SK。
席博洋雖然剛剛嘴上那麼說,不過真看到蘇27出現的時候,眼裡的期待和羨慕還是騙不了人的:
“唉估計等到再過10年,下一次閱兵的時候,咱們就能看見國產三代機了”
顯然,這個估計對於旁邊幾個人來說,還是有點失望的:
“10年也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