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46章 側衛進化論

首次飛行測試,一切順利。

凱旋的宋尚才自然受到了英雄般的歡迎。

畢竟,無論設計師在紙面上付出了多大努力,最終在一線承擔巨大風險的,還是試飛員們。

一眾渦扇10和殲11ws專案的負責人輪流和他擁抱。

不過,輪到常浩南的時候,懷裡還捧著一束花的宋尚才在例行寒暄之後,並沒有馬上離開,而是開口道:

“常總,剛才爬升到16000米之後,實在是很難控住飛機了,平飛還勉強,只要稍微做個動作,機頭指向就完全不聽使喚……”

雖說一般來講,無論試飛員在天上做出何種決定都不會受到質疑,但畢竟是因為自己的原因只完成了一半測試任務,所以他覺得還是有必要稍微說明一下情況。

常浩南此時的心態那是相當之好,畢竟渦扇10所涉及到的並不只是這單獨一個專案,而是以點帶面的破局關鍵。

後續的國產化並升級的殲11b,以及已經被改得面目全非脫胎換骨的新殲10,都需要這個型號作為動力。

現在飛行試驗一切順利,雖然後續還有不少科目需要完成,但已經可以期待華夏空軍主戰裝備的新一輪升級了。

只可惜殲8c才到現在也才當了兩年的小甜甜,恐怕再過兩年就得變成牛夫人了……

因此他非常乾脆地擺了擺手:

“沒關係,試飛嘛,本來就是一個不確定的過程,而且計劃制定出來就是為了打破的。”

“再者說,這次試飛沒完成的根本原因是咱們發動機的效能太好,又不是啥丟臉的事,以後你要是有機會寫個回憶錄什麼的,記得把這個事著重描述一下就行。”

常浩南的玩笑話引起了周遭一陣笑聲。

包括宋尚才,也明顯輕鬆下來。

此時畢竟還不到飯點,因此在一個簡短的迎接儀式之後,眾人很快重新投入到工作之中。

112廠的技術人員重新把飛機拖回總裝車間,進行首飛後的結構檢查,以確認飛機沒有出現任何看不見的損傷。

601所負責編寫飛控程式的工程師則跟常浩南等人一起,等待著獲取試飛資料,並對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改進——

數字電傳加飛推一體化技術的組合屬於未來三代半戰鬥機的標配,因此,這架殲11ws在作為渦扇10驗證機的同時,實際上還擔負了飛行控制系統的驗證任務。

一次飛行,滿足三個專案組的要求。

可以說是價效比拉滿了。

……

簡單的一頓午餐之後,從飛行記錄儀裡面獲取的試飛資料便已經被匯入到了電腦中。

從定性角度來講,渦扇10在飛機上的表現跟高空臺的模擬測試結果幾乎完全一致。

不過定量上,在換髮之後,殲11這個進氣道的表現確實超出了常浩南的預期,以至於在高空、亞音速狀態下,渦扇10的推力表現甚至比預期更好。

“怪不得試飛員同志反應說在16000米高度很難控住飛機。”

一直在給常浩南當副手的劉永全用一支筆指了指幕布上面的推力曲線:

“其實在14000米高度的時候,al31的推力資料就開始出現明顯下降。”

“到16000米,14倍音速的時候,推力已經從125噸下降到107噸左右,而渦扇10的推力只是從14噸降低到135噸,一來一回差出來25,而且還把自動配平系統給關了,純靠手操,能穩定平飛都已經算是藝高人膽大了……”

“再往後面,關掉加力、同時結束試驗狀態之後,兩臺發動機在中間推力狀態下的差距還要更大一些,所以在飛控系統的自動操作下,渦扇10透過降低大約30的轉速,實現了跟右側發動機的推力平衡,也跟試飛員同志報告的情況接近。”

緊接著,負責飛控系統設計的十一號工程副總指揮劉高卓換上了另外一張幻燈片:

“飛控系統記錄到的資料也顯示,以飛行員調整節流閥開度的動作為0時計算,渦扇10開始出現響應動作的平均時間為053秒,而al31則為097秒。”

“並且,在推力調節的速度上,前者也比後者平均要快55,換句話說,只需要後者一半的時間就能完成整個推力變化過程。”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渦扇10相對al31在推力響應層面的優勢是速度和高度越大越明顯,並且推油門時比收油門時更明顯,如果在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