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浩南最擔心的事情,到底沒有發生。
畢竟這一次,美國人的施法前搖實在太長。
在試飛院把無意當中發現的緊急空情上報之後,最終得到的反饋是要求空警2000繼續進行測試,不必因境外空中目標的活動而打亂計劃。
很明顯,儘管眼下這會還沒有設立橫跨太平洋兩岸的專用“熱線”,但大國之間仍然存在著某種基本的防誤判機制。
換句話說,美軍在中亞腹地進行大規模動作,應該是提前通知過周邊主要國家的高層。
只不過,上級也完全沒想到,空警2000竟然能捕捉到500公里外大型目標的低空活動,因此並未把相關資訊通知到試飛院而已。
也是直到這個時候,常浩南才得知,海洋一號也已經在過去半個月裡,先後十幾次捕捉到了美軍艦隊的大概位置。
涉及到的航母數量多達七艘。
雖然由於組網數量不足,導致每一次定位的時效性基本都在12天級別,顯然無法用於他設想當中的中段引導。
但是對於過去只能依靠公開報道和AIS資訊監控這類不可靠手段的華夏軍隊來說,能完全憑藉自主可控手段定位到對方的大致座標,已經足夠讓人欣喜若狂了。
畢竟,艦隊哪怕放開了跑,一天也就是1000公里上下。
如今12天的偵察時效性,至少可以完全消除敵人用假AIS訊號搞聲東擊西的可能性。
總之,隨著技術手段的進步,以及華夏國際地位的提升,需要依靠單一信源判斷局勢走向的情況已經越來越少。
至於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也和上一條時間線相差無幾
3月17日。
儘管由於五大常任理事國中的兩票反對和一票棄權而未能獲得安理會許可,但美國仍然以“清查化學武器濫用”的名義發出了最後通牒。
到這個時候,哪怕普通人都能看得出來。
戰爭,已經無法避免了。
果然,又是三天過後。
3月20日。
“震懾”行動,正式開始。
從規模上講,這無疑是冷戰結束後陣勢最大的軍事行動。
但由於防守方几乎從一開始就放棄了大部分抵抗,導致整個過程與其說是進攻,倒不如說是行軍。
還是沿高速公路行軍。
在軍事上完全乏善可陳。
即便如此,南北兩路聯軍仍然出現了嚴重脫節,讓人大跌眼鏡
不過,軍事歸軍事,技術歸技術。
相比於遠在12年前的沙漠風暴行動,以及規模相對較小的盟軍行動和持久自由行動,本次戰爭當中的美軍,確實表現出了令人稱道的聯合指揮能力。
別的不提,震懾行動當中,聯軍空軍使用的精確制導彈藥比例超過沙漠風暴的十倍,而反應時間卻縮短到了十分之一。
並且,誤擊友軍的頻率也大大降低。
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多達50架的各類預警指揮飛機,以每天近百架次的飛行,保障了整個戰場情報獲取和指揮鏈路的暢通。
因此,也成為了常浩南等人所重點關注的領域
“常總,這麼看起來,咱們在指揮系統裡面預留的200個節點別說以後滿足三軍需求,就是光滿足空軍的需求,也有可能不太夠啊”
某天午休的空隙,郭林一邊翻閱著手中的報告,一邊感慨道。
“在資訊化作戰這方面,我們確實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也別被美國人的宣傳嚇到。”
常浩南放下手中的杯子,抬起頭回答道:
“一來,隨著通訊硬體水平的提高,以後還可以進一步擴充套件指揮網路的規模,二來麼”
他起身來到黑板旁邊,隨手畫出了幾個相互連線在一起的圓圈:
“你可別忘了,咱們自組織網路當中的每個節點,都是地位平等的無中心節點,除了有普通終端的接收應答功能以外,還有完整的報文轉發能力。”
“這樣的節點設定,主要面向未來更加靈活、更加小而精的作戰樣式,認為即便是作戰單元,也擁有一定的偵察監視和情報收集能力,換句話說,本身就是有中心通訊網路當中的高階節點。”
說到這裡,他接著又畫出了更多的實心小圓點:
“如果我們真需要同時指揮幾百上千,甚至更多單位進行作戰,那麼完全可以讓自組織網路當中的某個節點,再透過傳統的通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