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姿態機動
2003年,十月十五日。
凌晨,零時三十分。
東風航天城。
十月中旬的西北,又是深夜時分,氣溫已經顯出了些許清寒之意。
常浩南身上披著一件大衣,站在略有些冷清的指揮控制中心大廳當中。
此時距離神舟五號的發射已經不足九個小時,不少工作人員都還在一遍遍巡查裝置,並沒有出現在這裡。
而1500米之外,湖藍色的發射塔架高聳矗立丶直指蒼穹,三組迴轉平臺如同有力的臂膀,將近60米高的長征二號f遙五運載火箭緊擁在懷。
當然,出於安全起見,控制中心並沒有直通外面的窗戶。
常浩南只能透過前面的六個大螢幕之一看到發射場地的情況。
不過,船箭組合體,卻並不是他正在觀察的重點。
實際上,他本來準備在兩天前最後一次全程合練結束後就返回京城,到檀州測控站親自指揮青鸞星座進行姿態機動。
畢竟,在航天城這邊,也委實發揮不出什麼直接的作用。
最後還是上級做出決定,表示常浩南同志作為專案的高階指揮和基礎研發人員,在衛星已經上天的情況下,即便在檀州也一樣發揮不出直接作用,還不如按照慣例,跟其餘各子系統負責人一起待在發射中心。
常浩南當然知道,這是組織上有意讓自己能親眼見證這個對於全華夏來說都是標誌性的時刻。
但話說回來,上級的說法其實也沒毛病。
他並不是專業的軌道控制員,在地面上能耐再大,對於已經入軌的太空飛行器也沒什麼辦法。
所以,也就這麼留了下來。
況且,當時代發展到2003年這會的時候,大氣層內的通訊網路已經發展比較完善了。
他即便人在肅州的指揮控制中心,也一樣能看到四顆青鸞衛星的工作情況——
此時,就正顯示在六個大螢幕中的另外一個上面。
同時呈現的,還有來自檀州站的指令情況。
某種程度上,相當於用豪華專線開的「現場直播」。
甚至如果有必要的話,他還可以反過來聯絡對面下達指令。
「中繼星座的姿態機動快要開始了?」
不知什麼時候,沈俊榮已經來到了常浩南身後。
作為載人航天工程測控系統的總負責人,在發射前的最後時間段裡,他其實也面臨著和常浩南一樣的情況。
理智上覺得自己必須得乾點什麼。
但一線任務和人員分配都是可丁可卯,多他一個老頭子插進去,反而可能幫倒忙。
所以乾脆來常浩南這裡,準備找人說幾句話,排解一下心中的焦慮。
常浩南點了點頭,但視線並沒有離開前面的大螢幕:
「還有半個小時,02星就要進入姿態機動範圍了。」
作為中繼通訊衛星,青鸞星座本身也可以轉發控制訊號,因此受到測控資源的限制較少。
但小衛星的姿態和位置確定高度依賴磁強計,出於軌道精度的考慮,仍然要儘可能避免在高緯度地區執行動作。
所以,給每顆衛星留出來的時間視窗並不算大。
在距離二人稍遠處的幾個角落裡,幾十名媒體工作人員正擺弄著手中的裝置。
雖說現場直播的方案在最後一次合練過程中被正式放棄,但常浩南的建議仍然得到了採納。
在確定發射任務成功之後,c站將會在當天傍晚播出特別節目,以全程錄播的方式回顧發射全程。
並且,還不止於此。
節目播出的時間,會正好趕上飛船進入第8-第9圈。
也就是計劃當中,最適合進行中繼通訊測試的階段。
因此,在對發射-入軌這個過程進行回顧之後,節目就將無縫銜接到延遲8-10分鐘的準直播上面,將飛船內的情況直接展現在全世界人民面前。
在這方面,神舟五號有一個好。
就是航天員全程都不會進入軌道艙,而是一直待在敏感程度較低返回艙裡。
所以需要掐掉的內容主要侷限於天地通話過程中的部分語音,而不是畫面。
也就省去了中途打碼的麻煩。
可以說,接下來唯一的問題,就是常浩南他們的「青鸞」星座能否穩定維持足夠的中繼通訊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