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一邊上樓,一邊隨口找了個話題。
不光是為了寒暄。
也是要轉移注意力,以緩解內心的些許緊張情緒……
「嗐……我們單位自打成立那會就是非軍事機構,不用像別的兄弟部門一樣再折騰二遍事。」
張維永解釋道: 「再者說,現在是921工程最關鍵的節骨眼,業務穩定性是絕對的第一位,說啥也不可能對我們主管單位做大範圍的組織架構調整……」
「……」
本來是想著聊點別的話題放鬆一下,結果一來二去又繞回了載人航天工程上面。
反倒把郭林給整的更焦慮了。
而如此明顯的情緒變化,自然逃不過張維永的眼睛,
「我說老郭。」
他故意在語氣中加入了些許打趣的意味:
「經過你手的專案應該也不少了,今天這就是個平常的陣勢,反應不用這麼大吧?」
「那不一樣……」
郭林說著揉了揉有些發脹的額角,但一時間又不知道該怎麼形容自己內心的感覺。
載人航天,畢竟不是一般的專案。
不能按照一般的級別來判斷。
見狀,旁邊一直沒說過話的林森明突然插了進來:
「老郭之前半輩子幹的事都是琢磨怎麼送人上西天,現在突然要把人安全地送上天……估計是心裡有負擔……」
一句話,讓張維永差點沒憋住。
當然,這也只是隨口一說。
實際上,921工程中涉及到送人上天的部分,早在2001年初就已經完成了。
從神舟二號到神舟四號,都是完全具備載人能力的全狀態驗證飛船。
之所以重複三次測試,只是為了儘可能保證萬無一失。
至於他們所負責的部分,跟送人上天也沒什麼關係。
倒不如說,只是和921工程相互借東風,實現資源的最大化運用而已。
不過,這突如其來的冷笑話,倒是讓郭林的感覺好了不少。
也就在此時,三人來到了局長辦公室外面。
門沒有關,顯然就是在等著他們。
直到走進去之後,郭林才注意到,除了辦公桌後面的欒文傑本人以外,旁邊沙發上還坐著另外一個人。
他很快認出,對方是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和測控通訊系統負責人,沈俊榮。
「坐吧。」
欒文傑放下手中的檔案,朝著另一邊的單排沙發示意了一下:
「我聽張維永同志報告說,你們打算發射一個由四顆小衛星組成的衛星群,解決太空飛行器和地面之間實時通訊的問題?」
張維永和林森明二人本來就是航天局的工作人員,因此這個問題顯然是主要面向郭林的。
「解決還談不上……」
後者深吸一口氣,回答道:
「但是,利用四顆有通訊中繼功能丶工作在o軌道上的衛星組成一個無中心通訊網路,確實可以有效擴充太空飛行器與地面進行高通量資料傳輸的時間視窗。」
「舉例來說,對於執行在典型近地軌道上的目標太空飛行器,可以保證在至多50的執行時間內,與地面維持往返時延350s以下,可用容量不低於15bps的通訊能力……」
「……」
實際上,這個中繼衛星群在最初設計時的服務物件,是像海洋一號那樣,執行在太陽同步軌道的偵察衛星。
但一步到位直接上實踐系列的跨度確實有點太大,研製週期和投入成本也比較高。
於是,常浩南和張維永最終決定退而求其次,先發射四顆百公斤量級的小衛星,在技術層面驗證可行性。
就這樣,測試視窗恰好跟神舟五號對上了……
而另一邊,沈俊榮在聽到郭林針對性十足的例子之後,原本平靜的臉上也不由得泛起些許波瀾。
載人航天工程本身,已經有了一套包括境內外地面站和遠洋測量船在內的測控通訊體系,用於保障飛船關鍵階段的執行狀況處在地面掌握當中。
但一來,受到研發時的硬體條件限制,這套系統只是保障了最基本的功能,重點在於傳輸控制訊號和反饋訊號。
二來,地面測控站的覆蓋範圍實在有限,而且很不規律。
要想實現較長時段內的連續通訊,就只有等飛船透過本土上空的那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