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室裡的幾十號人,幾乎齊齊把視線重新匯聚到了常浩南身上——
剛才的4000萬畝耕地,還只是在數量層面上比較誇張。
畢竟固土治沙技術,華夏從建國開始就從沒停下過研究。
只是過去從來沒想到過能有這麼好的效果而已。
然而正如前面所說。
這個結論放在2004年,可是從方向上就跟目前普遍定義的「常識」截然不同!
「能說說理由麼?」
很快有人問道:
「是計算,還是……」
「地球氣候的演化過於複雜,而且幾乎沒有任何100可靠的理論……單靠計算肯定不行。」
常浩南迴答道:
「我的判斷基於兩個理由,一是土壤地層學和歷史氣候學的規律分析,地球溫度提高對於我國這樣的大陸性國家而言並非一味的壞事……」
「二是我國已經系統性執行了持續時間超過40年,也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地表綠化工程,雖然單靠人力本身不足以逆轉自然,但卻已經具備了承接氣候條件改善的基礎,這是其它任何國家所不具備的優勢,也意味著我們不能照搬外國研究人員在生態環境領域的研究成果……」
「常院士,你先等等……」
剛剛提問的領導做了個深呼吸,沒有讓常浩南繼續說下去。
必須承認,後者剛才說的話,確實很好聽。
尤其是第二點,幾乎是瞄準了他這一代人的喜好。
但理智卻告訴他,越是這樣好聽的話,就越要注意判斷其準確性。
而且,常浩南並非地球物理專家。
相比於前面他在介紹固土治沙技術時所拿出的豐富實驗資料和計算過程,這幾句話的解釋未免有些過於單薄。
常浩南作為學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給出符合邏輯和現有理論的推測。
但他作為決策者,卻得保證兼聽則明。
至少得找專業人士論證過才行。
「事關重大,關於這個結論的正確性,我們或許還得再確認一下。」
「所以我提議暫時休會,擇機再繼續討論這一問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