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存在,雖然後來都在競爭中敗於常規佈局之手,但更多是因為美方無法在滿足隱身要求的前提下,徹底解決前翼對主翼的干擾。」
「但透過十號工程的鍛鍊,以及近百架各階段殲10飛機所積累的飛行資料,我們在鴨翼加大三角翼氣動佈局的效能特徵和設計方法上已經毫無疑問地超越了美國,足以支援在第四代戰鬥機上應用這一設計方案……」
說到這裡,他在ppt上調出了一個略顯粗糙,但已經能看出幾分殲20特徵的示意圖:
「鴨翼方案的翼面數量和常規佈局相同,只要設計得當,不會對航空兵同志最關注的正向雷達反射面積造成負面影響,進氣道部分也可以採用我們比較熟悉的dsi結構,進一步提高隱身能力,但相比殲10,第四代戰機的進氣道需要向超音速區間最佳化,好在目標動力效能足夠強,可以支撐足夠的亞音速效能……」
「機身兩側進氣道方便在進氣道中間設定足夠尺寸的彈艙,雖然會增加中段機身截面約三分之一的截面積以及五分之一左右的結構重量,但進氣道入口到發動機風扇之間的流道為迴避彈艙,會自然在進氣管道軸線上形成有利於低rcs要求的s形進氣道,較好地平衡隱身與飛行效能之間的關係……」
「當然,鴨翼佈局會不可避免地導致飛機的軸向尺寸增大,同時為了彌補相較常規佈局而損失的穩定性,可能需要額外增加航向穩定面,這些確實都會給飛機的側向隱身能力帶來一些不利影響,但我們未來想定的作戰模式本就和美軍不同,包括剛才呂光同志的發言中,也把超音速機動性放在了側向rcs前面……」
「……」
對於611所的這個方案,親眼見過殲20的常浩南或許比如今的楊韋本人都更熟悉。
但全程聽下來,還是有了不少新的收穫。
尤其是在各項效能的取捨方面,確實已經做到了某種程度上的極致。
其實在第四代戰鬥機的路線選擇上,常浩南並沒有做出改變的強烈意願,完全是準備順其自然。
他相信以如今這條時間線上的華夏航空工業水平,無論最後選擇哪種方案,都能拿出一個效能不亞於f22的產品。
不過,常浩南還是有些好奇,對手準備如何進行反擊。
他倒是知道,601那邊除了那個有名的三翼面設計以外,很早就還有一個類似後來殲35a放大版的傳統佈局方案。
結合剛才那隨意一瞥所看到的內容……
或許正是那個?
但果真如此的話,似乎就顯得有點過於無趣了。
此外,楊韋剛才說的沒錯。
f22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已經基本達到了常規佈局第四代戰鬥機的頂峰,如果盲目跟隨美國航空技術的發展腳步,結果只能是越來越遠。
一時間,整個會場內的注意力,幾乎都集中在了對面的601所眾人身上。
而他們的反應,也是相當迅速。
很快,一張新的示意圖就出現在了會議室一端的幕布上。
正是常浩南之前看到的那個方案。
一打眼上去,確實像是使用了dsi進氣道的f22。
或者說,雙釋出局的f35。
但現在定睛一看,常浩南馬上注意到了個新的細節——
這架飛機,既沒有鴨翼,也沒有常規意義上的尾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