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浩南要的那些大型實驗裝置,尤其是兩部電鏡,不僅價格高昂,而且裝置本身還要針對使用環境進行特調。
所以形式上肯定不能和之前慄亞波置辦的那些小打小鬧一樣,搞個產品清單看一下型號和配置,然後就直接付定金下單。
而是更接近於常浩南熟悉的軍售貿易。
買方需要派個代表團,或者至少幾個代表過去和對方溝通情況,把從生產到運輸到安裝再到售後的細則都確定好了之後,才能籤合同。
如果要是擱在過去的華夏,那要買這種高階裝置,大機率還會附加不少使用層面的限制,談判起來就更復雜了。
再加上唐林天又準備透過搞多方共建拉來一部分資金,所以流程還要更復雜一些。
即便因為常浩南這個當下炙手可熱的招牌,所以一路的審批基本都開著綠燈,但還是經過了前後兩輪、總計一個多月的可行性研究,才把那個去歐洲購買裝置的代表團給組建起來。
這樣可以一邊走後續的經費劃撥流程,一邊考察不同品牌和型號的裝置。
等到錢批下來之後,第一時間就下訂單。
而楊慧梅教授作為京航大學和火炬集團雙方都認可的代表,以及過去曾經跟多國進行貿易談判的豐富經驗,當仁不讓地成為了實際主持代表團工作的副團長。
一路兜兜轉轉,到代表團啟程的時候,都已經進入到8月下旬了。
火炬實驗室也逐漸變得熱鬧了起來——
實驗室的第一批學生裡面,除了常浩南親自帶的慄亞波以外,都來自外校。
6月份畢業之前肯定沒辦法進組。
至於暑假期間……
包括常浩南在內的四個老師也都才剛剛結束學生生涯不久,並不是什麼魔鬼。
並沒有強制要求提前進組。
所以幾個人都是進入8月份之後才陸續來京航報道的。
其中,姚夢娜最終正式選定的開門弟子仍然是萬川晴。
也就是之前跟慄亞波一起參加面試的那位金陵大學物理系女生。
劉方平同樣選擇了那次面試中的另一個人,來自湘省大學,叫譚銳帆。
他和雷志興雖然沒親自參加那場面試,但常浩南後來還是把面試情況整理出來交給了他們,讓二人自行決定招生人選。
而後者就沒有從名單中選擇,而是招收了一名來自青華大學的學弟。
看上去,二人應該早在雷志興畢業加入火炬實驗室之前就認識了。
除了三名碩士生以外,還有一名常浩南名下的博士。
王傑。
碩士畢業於冰城工業大學李志宏教授的課題組。
本來他是可以在原組繼續讀博的。
不過,他在碩士一年級的時候曾間接接觸過常浩南主持的那個軸承專案。
當然,那個時候,常浩南也只是在讀博士一年級而已。
所以王傑倒也並沒什麼想法。
但是又過了兩年,當後者快要畢業的時候,卻在無意中看到了一條新聞。
一條來自京航大學的新聞。
這才發現,本來是跟自己同一年本科畢業的常浩南,竟然已經當!教!授!啦!
還是二級教授。
甚至比他當時的導師李志宏教授還高一級。
所以,他的心思才又活泛起來。
好在李志宏老師也是個通情達理的人,並沒有因為這件事而在畢業問題上設定什麼障礙。
總之,王傑就這麼從冰城工業到了京航。
對於這些來自外校的學生,尤其是碩士生來說,第一個學期除了要密集的上課以外還需要熟悉自己的課題以及實驗室的情況,其實很難騰出什麼時間來真正進行科研。
所以雖然一下子有了5名研究生,但真正能馬上開始幹活的,也就只有慄亞波和王傑兩個人。
本來按照常浩南的意思,咱們這9個人作為火炬實驗室的啟動成員,應該找個大家都有空的時間出去吃個飯什麼的。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
8月21號,新生報道之後的第二天,劉方平和雷志興那邊就來了新活。
華夏船舶工業集團已經批准了滬東造船廠提交的方案可行性論證。
使用Gas-Transport液貨艙和蒸發氣完全再液化系統的LNG船正式進入了專案研發流程。
其中,船隻的整體結構計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