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設計而言,劉永全他們本質上並不是在“改進”一種舊的發動機,而是把一種本來就是第四代的發動機“恢復原狀”。
事已至此,常浩南見到氣氛和話題也都鋪墊得差不多,便準備開始談論今天的正事:
“尾噴口的事情,倒也確實沒必要太著急……”
劉永全端起茶杯的動作一滯,旋即就順理成章地理解錯了常浩南的意思:
“如果611那邊的動作特別快,那我們的保底計劃是先交付一種使用常規噴口的版本,讓隱身驗證機先飛起來再說……畢竟噴口無論如何不算是航發核心部件,完全可以後面再做調整……”
常浩南則趕緊擺了擺手,打斷對方:
“不不不……我的意思是,我這裡有一項正在驗證當中的新技術,可以解決飛機區域性結構雷達反射面積過大的問題……”
原文在六#9@書\/吧看!
對於一架正常大小的飛機來說,要想用等離子體把飛機整個包裹起來,那先不說戰術層面是否方便,就說實現難度上,大概也需要把一座核反應堆搬上飛機才能做到。
但對於一些體積較小,但因為不可避免的凹狀結構而導致雷達特徵較強的部位來說,過去只能透過遮蔽法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甚至還要為此而承擔效能下降的代價,現在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擺脫桎梏,實現更自由的細節設計。
實際上,等離子體覆蓋層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氣流在噴口處的衍生阻力,稍微提高一些發動機的有效推力。
當然這方面的效果實在過於微不足道,所以常浩南也就沒專門提。
而劉永全則顯然被這突如其來的一句話給驚著了。
“???”
滿臉都是“我讀的書多,你不要騙我”的表情。
“透過在燃燒室中增加等離子體源,我們可以利用燃燒噴流技術,經由發動機尾噴口直接產生可控的開放式等離子體……”
常浩南說著從旁邊的抽屜裡取出一份資料:
“雖然因為流場過於複雜,不太可能實現等離子層的大面積均勻覆蓋,但至少可以對尾噴口本身,還有611所方案中的腹鰭和尾翼後緣等關鍵位置實現部分遮蔽,在不改變總體佈局的情況下,大大改善飛機綜合,尤其是側後方向的隱身效能。”
不知道是因為震驚還是興奮,劉永全的手臂有些發抖,連續嘗試了三次才把桌上的那薄薄幾張紙給拿起來,然後翻來覆去地看了好幾遍。
“靠發動機提供隱身能力……完全可以算是跨越時代的產品了……”
他的語氣中仍然帶著些難以置信:
“常院士,真不考慮單獨進行命名麼?”
關於這個問題,常浩南早就想過。
非常堅決地搖了搖頭:
“不,就叫渦扇10g。”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