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迴圈發動機……一步到位?
在剛剛過去的短短几分鐘時間裡,孫琮算是體驗了一把什麼叫真正的大落大起——
以601和盛飛這些年積累下來的資源,當然不可能因為這一次選型挫折就放棄新一代飛機的研發計劃。
回去之後哪怕自籌經費,也肯定要維持自己的研發能力不出現斷檔。
但如果沒有來自其它兄弟單位的支援,那專案的抗風險能力勢必直線下降。
最終極大機率會轉而選擇常規佈局,並開發一種體量更小的丶並有可能推向國際市場的產品。
而常浩南的這一番話,則相當於把已經半截入土的半無尾佈局方案從棺材裡給救活了。
雖然低風險的選擇也沒什麼不好,但技術上激進一些的方案,總歸是更加海闊天空嘛。
至於意向如何……
笑死,難道還能不答應?
要是換個場合,孫琮沒準還會稍微矜持一下子。
但現在,他生怕自己同意的速度慢上一點,就讓好不容易從天上掉下來的餡餅自己跑了……
「常院士您放心,關於新型推力向量技術的研發工作,無論任何要求,我們一定全力配合!」
常浩南看著孫琮一臉鄭重其事的表情,基本確定了後者肯定會認真對待自己的提議,於是點了點頭,接著便準備離開。
但剛要起身,又從對方的語氣當中聽出了些許迫不及待。
猶豫片刻之後,還是先給孫琮打了個預防針:
「孫總,這氣動向量噴口雖然聽上去像是個航發配件,但研發流程卻和傳統的機械式向量噴口完全不同,這點你們可得提前有個心理準備。」
孫琮這會兒已經掏出手機,正準備把先一步離開的同事們叫回來報告喜訊。
聽到常浩南的話之後頓時停住動作,眼神中也不免帶上了幾分疑惑。
儘管華夏此前並沒有系統性完成過一種推力向量技術的研發,但就算沒吃過豬肉,也總見過豬跑。
總的來說,這是一個相對獨立於發動機本身,反而和飛機的翼面控制系統關聯更密切的裝置。
以至於很多發動機上的推力向量噴管都是作為選裝件提供的。
所以孫琮也下意識覺得,常浩南應該只是準備在渦扇10g上同時嘗試兩條技術路線而已,研發工作也應該大致和滿血版的渦扇10g同步。
但現在被後者這麼一提醒,頓時又有點心裡沒底了。
「從我們之前對普通引射式噴口的研究來看,每實現1的喉道面積變化,大致對應額外03的二次流流量消耗……那麼,對於動輒要求100噴管喉道面積變化範圍的帶加力燃燒室的航空發動機來說,則需要至少25-30的二次流流量才算夠用。」
常浩南解釋道:
「雖然說透過改進氣動凹腔的結構,還有最佳化二次流調節演算法,這個數字肯定還有進一步最佳化的空間……不過受到氣流動量規則的限制,不可能出現數量級程度的大幅度變化。」
當聽到「25-30」這個數字時,孫琮的嘴角肉眼可見地抽動了一下。
而等他聽過完整的結論之後,就已經把掏出來的手機放下了:
「那豈不是要對發動機推力造成很大的影響?」
儘管所有型別的推力向量技術都會導致發動機推力的損失,但相比於機械式噴管只在最後一段導致高溫燃氣額外做功來說,氣動噴口可是要直接拿走四分之一的進氣量。
哪怕這些被引走的氣流量不是完全損失,也基本是在釜底抽薪了。
要知道,氣膜冷卻也就消耗5左右,最多不過10而已。
「推力影響倒還是次要的。」
常浩南擺了擺手:
「這部分氣流無所謂溫度高低,所以有辦法透過二次做功彌補一部分推力損失……關鍵在於,這個流量本身實在太大了,目前小涵道比發動機的設計已經相當緊湊,根本不可能從中摳出一條足以透過這樣多氣流的流道。」
「渦扇10g也不行?」
孫琮顯得有些意外。
「呃……渦扇10相比其他型號發動機的升級潛力確實更大,但不可能大出這麼多。」
常浩南有些無奈地回答道:
「要想滿足氣動向量噴口的要求,需要從設計一開始,就考慮在外涵道部分留出餘量,並根據工作情況進行調節,所以它必須搭配一種從技術原理上就比渦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