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輪持續時間長達一週的技術會議確定之後,海洋一號的星載軟體研發工作,也逐漸步入了正軌。
包括林森明的動作,也和常浩南的預估完全一致——
只是過了幾天的功夫,他就從航天五院那邊拉扯起來了一個獨立於海洋一號專案組的小規模團隊,負責與火炬實驗室合作,對多相圖分割技術進行研發。
或者嚴格來說是預研。
儘管這條時間線上,華夏在科研經費方面已經寬裕了不少,但眼下畢竟是2001年而不是2021年。
除非一個課題事關重大,否則所能分配到的資源總歸還是比較有限的。
所以,像多相圖分割這種明顯是要戰未來的技術,通常操作都是先巧立名目以預研名義推進起來,等什麼時候出現一個與之相關的大專案,再瞅準機會掛靠上去正式立項。
雖然看似只是迂迴了一下,但往往能獲得多出幾倍,甚至一個數量級的經費規模。
並且由於涉及到重點專案,完成同樣研究內容所產生的影響力也會完全不同。
而火炬實驗室方面,同樣如常浩南之前保證的那樣,派出姚夢娜進行對接。
過去這兩年多時間裡,姚夢娜從拓撲學開始,逐漸完成了自己“加深理論功底”的目標。
儘管和常浩南這樣的開掛選手,以及那些真正出身理論數學或理論物理專業的科班大佬尚有一定差距。
但作為一名本質上的應用型技術人員,她的水平已經足夠應付絕大多數本職工作了。
別的不說,至少現在常浩南已經沒辦法像當年那樣,透過“連師姐都能看懂”來判斷論文的易讀性。
而眼前這個多相圖分割技術,就恰好處在數學理論和計算機應用的交界處。
正好適合姚夢娜趁機練手……
就這樣,秋去冬來。
時間,很快就進入到了12月份。
按照慣例,航空動力集團將在每年的這個時候進行一輪年終工作總結,並且對下一年的工作情況進行規劃。
前者主要是由林左明和朱霖育兩人負責完成。
但第二件事,顯然就是常浩南這個總規劃師的任務了。
好在航空動力集團的總體發展路線,在98年總公司拆分之前就已經定下來了,而且直到目前,預設的時間節點都只有提前,沒有延後。
所以只要把當年畫的餅拿出來稍微細化一下就行。
常浩南也早就在科研之餘完成了這項任務。
當然,具體行文和潤色的任務,肯定是章亮平完成的。
內容也並不複雜。
首先是爭取在第一季度完成渦扇10的生產定型,並在其基礎上開始研發艦載專用型號渦扇10H。
其次是完成對SeA650發動機的總體設計,並實現裝機測試。
第三,在實現第二條的基礎上,於年底之前正式啟動渦扇20和QC/QD300系列航改燃汽輪機的研發工作。
考慮到這兩個型號的核心機都源於渦扇10,因此至少在技術上應該沒有十分難以克服的障礙。
剩下就是一些零零碎碎的東西了。
比如啟動對第四代渦扇發動機的預研。
其實照理來說,搞新一代產品應該算是個大事。
至少不應該被劃分到雜項裡面。
但渦扇10的情況實在是過於特殊。
在當年進行總體設計的時候,其實就是按照推比10一級的第四代發動機來規劃的。
只是因為華夏在材料和工藝等方面過於薄弱,迫不得已“縮水”成了一個效能約等於三代半航發的型號。
因此,這個四代預研的含金量實在是比較低,幾乎不涉及任何實打實的技術工作。
主要是對目前華夏的基礎學科水平進行跟蹤。
有必要的情況下提供一些資源推動一下。
等什麼時候條件具備了,把過去被封印起來的渦扇10一解封,應該很快就能掏出個第四代發動機出來。
由於這個過程的工作量實在太小,常浩南經常會糾結,到底是否要賦予第四代發動機一個新的型號。
還是乾脆就叫渦扇10G完事了。
實際上,真正需要他下功夫預研的,是更下一代的變迴圈技術。
只是那個確實還有點遠,至少不是2002年需要考慮的問題……
然而,就在常浩南這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