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建議瞬間開啟了會議室裡眾人的思路。 在常浩南重生之前的那個年代,海軍搞遠海訓練已經屬於不值一提的家常便飯,有兩到三支艦艇編隊在遠洋執行任務基本成為常態。 但是擱在90年代末,這屬於做夢都不敢想的場面。 由於長期以來的“裝備維持費用”真的只夠維持裝備的基本存在,所以別說遠洋航行,艦艇部隊連出海的機會都不那麼多。 這又進一步導致了人員訓練水平和經驗不足。 結果就是多數訓練科目只能在港口甚至岸上進行,正常的編隊航行對於海軍來說往往都屬於需要高階軍官帶隊的大活。 至於比較複雜的戰術演訓那就更少了,很多時候需要艦隊,甚至軍種層面協調才能完成。 近兩年對於訓練雖然有所重視,但情況顯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 關鍵還是窮。 軍費雖然在漲,但基本都漲在最急需的裝備採購費用上面,其它地方只能往後稍稍。 這樣的背景下,能借著出訪編隊返航和飛機測試的機會,在不額外花錢的情況下搞一次演習,顯然是相當難得的機會。 並且在宣傳上,這種多兵種,甚至還是真正意義複雜電磁環境下的對抗也足以稱得上是貼近實戰。 所以按理來說海軍那邊應該不會有什麼意見。 眾人對此都沒有什麼意見。 接下來就是一些細節了。 “所以咱們是要用殲轟電7和運8j配合,去對抗那一驅一護的編隊?是不是有點太欺負人了……” 郭林看著面前的報紙有些遲疑地問道。 這是海軍方面一直以來寄予厚望的配置,所以也不怪他第一時間想到。 那張報紙上最顯眼的地方有一張黑白照片,是在暹羅梭桃邑軍港拍攝的兩艘艦艇合照。 根據報道,參觀者為數不少,尤其是位於當地的華人群體。 畢竟是來自家鄉的艦艇。 然而,作為華夏海軍目前最先進的型號,二者裝備的海紅旗7和紅旗61仍然只是有效射程不超過10公里的近程點防空裝備,並且每次只能攻擊1個目標,基本只具備理論上的防空能力。 要讓它們面對那架象徵著目前華夏最高水平的電子戰飛機,還加一架空中警戒機,屬實是沒什麼“對抗”的價值。 “那樣就沒什麼價值了,無論對於我們,還是對於艦艇編隊來說。” 常浩南自然也考慮到了這個方面,因此當即搖了搖頭: “我的計劃是,模擬我軍艦艇編隊遭到假想敵對海攻擊機群空襲,電子戰飛機前出對編隊進行保護,並利用艦載遠端警戒雷達發射的電磁波,透過被動雷達定位手段找到對方的指揮機,然後一舉擊落。” 就現階段可能爆發的海上衝突而言,這才是嚴重缺乏區域防空能力的華夏海軍更有可能面對的真實情況。 並且這樣調整之後的雙方配置顯然要公平得多。 運8j雖然只有一架飛機,但它本質上是模擬一個攻擊機群,只要兩艘艦艇持續出現在它的雷達搜尋範圍內一段時間,就可以被判定為擊毀。 當然,真正跟在運8j後面起飛的模擬攻擊機最多隻有一兩架意思意思,再多了實在是飛不起。 不過為了增添一些實戰氣氛,倒是可以考慮發射幾架模擬反艦導彈的低空靶機,讓兩艘水面艦艇也有點事做,不至於全程當個氣氛組。 還有一點常浩南剛才沒說出來的原因是,修改之後的方案可以讓青島艦上面隨編隊出訪的一名高階指揮員不至於太過難堪。 總之,這個想法很快被定為了上報的最終測試方案。 對於他們這些軍事指揮方面的門外漢來說,計劃最多也就做到這個地步了,更加詳細的部分,只能交給海軍那邊來完成。 …… 兩天之後,這場對抗演習的申請便不出預料地獲得了批准。 於是,早已萬事俱備的常浩南等人遂乘坐一架運7,跟著那架殲轟電7一起轉場到了位於東萊的一座軍用機場。 在常浩南參與下比原來時間線上早了近兩年完工的第一架運8j則早已經在兩個月前就交付給了海航2師4團這支全軍目前唯一的特種機部隊進行試用。 儘管這個團目前實際上只有8架飛機(另外7架是運8x巡邏機和水轟5),但仍然是整個海軍航空兵的寶貝疙瘩。 這一點從他們招待所的條件上就能看出些許端倪。 休息半天之後,準備工作正式啟動。 既然是演習,開始之前總要有個導演部協調和推演的過程。 像朱日和那樣事先完全不設預案的高擬真度演習在這個年頭想都不用想,你敢搞那就敢出亂子。 走路都沒學明白,肯定不能指望著一步到位直接會跑步。 而且說到底,對抗演習只是捎帶手,這次的主要目的畢竟還是要給殲轟電7和那個二號吊艙做測試。 從配合測試的角度上,也得讓參與的其它兩方知道大體流程是什麼。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