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caac和jaa搞支線飛機適航互認這件事情,目前還沒有官方訊息釋出出來,上次雙方在媒體上透露的協議內容中也不包括這一條。 因此包括洛茲科在內,所有俄方人員對於這件事情都完全沒有心理準備。 最開始的反應當然全都是震驚。 儘管代表團裡的成員幾乎都跟華夏方面打過交道,有一些甚至稱得上是老油條,對於華夏這些年的發展情況也算是有目共睹。 但這是怎麼突然切換到往歐洲賣飛機這一集的? 總感覺中間省略了不少劇情呢? 大家都是搞航空的專業人士,更何況華夏的航空工業本來也是脫胎於蘇聯,按理說不應該出現如此明顯的失誤才對。 當然,懷國莫在這裡也是玩了一點文字遊戲。 他實際上說的是“可以”出口到歐洲。 雙方的適航互認程式已經基本走到了最後的務虛階段,有關實質性內容的談判都已經完成,只剩下一些程式性問題需要確定和溝通,如果動作快的話,那對外宣佈也就是這幾天的功夫了。 只要檔案一簽字,那麼在華夏這邊透過適航審定的新舟60在法律意義上就可以被賣到歐洲註冊並運營。 至於具體能賣出去多少,以及這個尚處在試飛過程中的型號什麼時候能交付,那是另一回事。 不過即便如此,也足夠讓對面的俄國人摸不著頭腦了。 震驚之後,洛茲科的第一感覺是迷惑。 他甚至有些失態地停止了對飛機的進一步介紹,直接找到聯合航空技術出口公司專門負責對外技術跟蹤的工作人員問了問情況。 此人是一名過去在安東諾夫設計局工作的工程師,一年多以前曾經到華夏駐場工作過一段時間,後來轉投了雅科夫列夫設計局。 得到的回答他也不清楚怎麼回事。 對方表示在他去華夏工作的那段時間,後者顯然還不具備設計和製造先進飛機的能力,彼時其能夠自行生產的最好飛機不過是仿製安12的運8,大概相當於70年代初的技術水平。 不過幾家歡喜幾家愁。 相比於伊留申集團這邊的大驚失色乃至於有些慌亂,隱藏在人群中的圖波列夫代表卻是眼前一亮。 伊爾114基本上是聯盟解體之前規劃的民用航空運輸體系中最低端的一個環節。 洛茲科之所以首先拿出這個型號,就是看中了它跟之前的安24規格接近,並且技術難度比較低,過去生產安12和安24的產線轉產起來也方便,可以相對短平快地出成果,認為應該比較容易打動華夏方面。 而更高階別的飛機生產週期較長,相應帶來的成本,以及需要雙方進行協作的部分也更多,哪怕對外經濟關係部不對技術出口設限,華夏那邊大概也很難在短時間內看到效果。 這種涉及兩國合作的複雜專案,拖得時間太長就容易夜長夢多,尤其是這類高投入長回報週期的產業。 這是聯合航空技術出口公司委派專人分析了滬飛組裝md82/83飛機和md90飛機之後給出的結論。 但是現在,情況顯然跟己方之前的預估不一樣。 雖然不清楚華夏人是怎麼做到的,但他們顯然伊爾114這個級別的小飛機不感興趣了。 而伊留申公司並沒有再大一點的型號。 再往後就是最大起飛重量將近300噸的伊爾96了。 顯然有點超綱。 而在這中間,就是他們圖波列夫集團的機會。 話分兩頭,華夏代表團這邊,懷國莫並沒有管對方陷入的短暫混亂,而是帶著梁卓平一起走上前去,仔細看了看那架完成度最高的伊爾114m。 新舟60雖然在總體上應該已經可以提前開香檳總結為一個比較成功的型號,但為了打進民航市場,但很多關鍵子系統終究還是用的西方貨架產品。 比如動力就用了兩臺普惠公司的pw127j。 雖然這年頭普惠還沒被雷神收購,但裝著這種發動機的型號想要直接拿去軍用,還是不可能獲得許可的。 至於華夏的同級別型號麼…… 渦槳5a,不提也罷…… 不過懷國莫肯定不會當場表現出太濃厚的興趣,他只是記住了發動機側面短艙上的型號。 tv7m-113。 應該是一種克里莫夫設計局的產品。 回去之後可以私底下接觸一波。 就在這個功夫,俄方代表團那邊也總算理清了思路。 洛茲科重新找上了懷國莫: “商業運營的飛機出口歐洲,不知道貴方是如何解決的適航審定問題?” 相比於航空技術的問題,這才是讓他百思不得其解的。 前些年俄方也嘗試過跟歐洲搞航空合作,但結果都並不順利。 主要是那邊的國家太多了,一次跟十幾個國家談判,擱誰身上都麻爪。 只要拿出足夠的籌碼,搞定法國和德國這兩個領頭羊其實不難,但總有一些小國會毫無徵兆地跳出來搞事情。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