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這天晚上一樣的工作會議,後面又連著開了5天時間,可謂強度拉滿。 好在任何一個具體負責程式模組編寫的小組都只需要完全理解與自己任務相關的那部分理論知識和程式設計思路即可,對於其它部分則只要做到知曉相關概念。 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人直呼吃不消。 這種情況,常浩南倒也理解。 畢竟人的能力有高低這是客觀存在的現實情況。 為了完成這個堪稱宏大的專案,他已經在可以觸及的範圍內集中了不少力量,著實也不好要求再多。 所以後面又花了幾天時間專門給有困難的人開小灶。 連拉帶扯之下,總算是把整個專案組給帶上了正軌。 至於每次都擔任會議主持的常浩南本人,在所有參與者心中,已經基本成為了怪物一樣的存在。 很難理解,為什麼一個人,一個二十多歲的人,可以在如此多的領域內做到專精。 並且還具備在大局上統籌協調的能力。 從此以後,在華夏的計算機和軟體工程行列內,就出現了一個傳說。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對於當事人常浩南來說,他的任務確實最為繁重,不僅要負責完成軟體的第一部分,也就是針對強耦合多場問題所開發的非線性偏微分方程組降維方法,還要解決其他人在專案開發中遇到的問題,並且對提交給自己的程式進行功能測試和debug。 編寫程式本身對於常浩南來說倒不會消耗太長時間,8小時工作制足夠完成。 畢竟他已經破天荒地花了1500點“鉅款”,讓系統直接給出了結果,在工作效率這塊自然也是提高到了一個他自己都有點不太敢相信的程度。 問題在於後面兩個部分。 這個年代可沒有後世那樣發達的高速網際網路,允許軟體開發者即便相隔萬里也能在同一個平臺上工作,64k國際專線的網速如果用來傳輸程式碼的工程檔案,那恐怕整個專案組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要乾等著。 所以只能是搞集中開發! 同時,在宋建的安排下,華夏科學院也提供了鼎力支援,為專案組授權了所有曙光系列超算的高階應用許可權。 檔案層面的優先順序僅次於在1996年7月29日最後一次核試驗之後啟動的核爆模擬專案。 但考慮到哪怕是模擬核爆也不可能天天都做,因此實際上就是最高。 所以,參與專案的30個課題組近200號人,被常浩南分別安排在了京航大學超算中心和計算所的科研樓裡面。 然後每天下午,都會由計算所方面派出專人將一些無法內部解決的問題和階段性成果集中起來,透過人肉攜帶硬碟的方式交給常浩南,再把前一天的反饋結果拿回去…… 應該說,這是常浩南重生之後第一次真正意義上體會到什麼叫“集中力量辦大事”。 畢竟之前他解決的那些問題,實際上都並沒有需要動用多少資源,大多數時候一個廠所級別的單位也就解決了。 儘管這一次也沒有鬧出太大的動靜,但是在領導層面上,還是涉及到了科工委、國家科委、經貿委和計委等諸多部門的協調。 能這樣一路把綠燈開下來,並不容易。 總之,這段時間的常浩南幾乎足不出戶,日子過得忙碌且充實。 直到7月16日這一天。 他接到了一通直接從國防科工委打過來的電話,讓他當晚去參加一場會議。 並且來接他的專車已經在路上了。 電話不是來自丁高恆或者懷國莫本人,而是科工委的辦公室。 因此這絕非一次稀鬆平常的私人會面。 對方自然不可能在外線電話裡面直接提及會議主題,但既然提前幾個小時才通知到,想必是什麼緊急事件。 常浩南簡單回憶了一下,並不記得1997年7月中旬發生過什麼大事。 他把今天手頭剩下的一些工作交給徐洋,又通知計算所那邊今天下午不用過來了。 隨著開發進度的不斷加深,專案組成員的能力水平,以及對於軟體本身的瞭解程度也逐漸升高,每天送到常浩南這裡來的問題,以及從軟體中找出來的bug已經大大減少。 要是擱在一個星期之前,常浩南甚至不敢這樣放下半天的工作。 第二天非得爆炸了不可。 …… 當常浩南趕到科工委,又梳洗一番換上一套稍微正式一些的衣服走進會議室的時候,長條形會議桌的周圍已經坐滿了大概一半的人了。 他不動聲色地環顧一週,發現自己只能認出來坐在首位的丁高恆、左手邊第一位的懷國莫,以及航空工業總公司的董事長梁卓平。 沒辦法,雖然他在科工委差點就混出來了一間獨立辦公室,但一直以來都是直接跟一正一副兩位主任接觸,對於下面的一些中層幹部…… 對不起,真不熟。 而且從其中一部分人的穿著打扮來看,好像也不都是科工委系統內部的人。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