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閉門會議並不是最正式的大會,加上大洋彼岸那之前感覺不可戰勝的對手這次竟然出乎預料地選擇了妥協,對於這裡的所有人來說終究算是一場大喜事,所以氣氛總體上沒有那麼嚴肅。 結果就是一直到會議正式開始,幾乎每一個與會者都要跑過來和常浩南握一握手,讓後者一度有些不太適應。 好在這樣令人如坐針氈的狀態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 “各位來自科工委、經貿委以及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的同志們,我們的會議現在開始。” 隨著丁高恆簡練的開場白,整個會議室中頓時安靜了下來。 像是丁高恆和王宇忠這樣的人,自然不可能在這種內部會議上親自開口長篇大論,因此是由一名坐在常浩南身邊的辦公廳工作人員負責對整個波音-麥道併購案進行簡單回顧。 華夏與歐洲從去年年12月兩家公司宣佈合併開始,就採取了策略類似的動作,也就是以併購雙方向各自境內的航空公司銷售產品,且將對經濟區域內大型商務噴氣式飛機市場產生重大影響為由宣佈行使管轄權。 不過剛開始的時候,兩邊還處在一種“立場接近但各自為戰”的狀態。 但雙方都很快意識到,這麼搞很容易被各個擊破。 例如在二月份的時候,美方就利用那次發生在阿爾卑斯山區的空難,試圖先迫使歐洲妥協。 不過這在隨後反而間接促成了華夏和歐洲在航空安全和航空製造領域的深度合作。 也就是4月份簽署的那個協議。 這顯然是一件完全出乎faa預料的事情。 以至於直到一個多月以後,協議內容被完全確定下來的時候,他們都沒能做出什麼有效的應對措施。 不過那之後美國人也不是毫無動作。 比如透過和帶英新一屆內閣的溝通,發現6月末的那次,背後就是美方在推波助瀾。 當然,要說他們自己一點想法沒有,那正常人肯定是不能信的。 只不過如今雙方關係轉暖,大家也就心照不宣了。 而隨著最後一個國家英國的批准,7月4日,歐盟委員會正式透過一項具備法律效力的決議,宣佈波音與麥道的併購行為與共同體市場不相容,要求併購當事方對原併購計劃進行修改。 兩天之後,美國國防部聯合司法部向華夏和歐盟兩方面發出通知,稱否決該項併購將會給美國國防利益、相應的服務業及美國國內的就業市場造成極大的損害。 不過在隨後的一週時間裡並未得到任何回應。 任誰都知道,這種空口無憑的威脅實際上是走投無路的表現。 果然,7月15日,也就是前一天,波音公司宣佈獲得商務部的批准,開始與歐盟和華夏進行三方談判,並表示正考慮在併購協議中加入防止限制競爭的相關條款。 當那位工作人員說完最後一項內容之後,會議室裡頓時爆發出瞭如雷般的掌聲。 不需要組織、也不需要帶頭。 實際上,整個會議室裡面,最需要這個流程的可能是常浩南自己。 儘管他在背後推動了華夏從入局一直到跟歐洲方面加深合作再到如今破局的幾乎全過程,但卻並沒有對這件事進行持續性的跟蹤關注。 就連波音公司做出讓步的決定,都是來了會議室之後才知道的。 但即便是那些之前就已經得知了這條訊息的人,在這種場合下也依然難掩激動。 尤其是來自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的同志。 沒有人比他們更清楚,這些年以來,華夏在商業領域到底吃過多少虧、受到過多少不平等待遇。 每一次遇到爭端,最後幾乎都是以自己這邊的妥協告終。 在硬實力存在明顯差距的情況下,僅僅依靠談判能做到的事情,著實不多。 很多年輕一些的人,自從參加工作以來,就沒有經歷過什麼可以稱之為成功的案例。 而這一次,卻讓他們瞬間建立起了信心。 直到丁高恆抬起手示意,掌聲才逐漸平息下來。 “雖然我們目前已經獲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在最終的談判結果沒有出來之前,還是不能有所鬆懈。” 所有人都恢復了正襟危坐的狀態。 甚至腰桿挺得都比剛才直了不少。 “那麼,我來介紹一下最新的情況。” 王宇忠目光從左到右掃過會場,然後才開始說道: “根據我們談判代表團從布魯塞爾方面發回來的訊息,歐盟方面開出的條件是: 一、在十年之內,波音將保持麥道公司的商務飛機制造部門道格拉斯公司的獨立法律地位,並每年向歐盟方面遞交一份關於道格拉斯公司的運營情況報告; 二、在十年之內,波音公司不得簽訂任何排他性供貨協議,並且放棄在美洲航空公司、德爾塔航空公司和大陸航空公司享有的20年獨家供貨權,但空中客車公司不受此限制; 三、波音公司將許可所有競爭者使用其到目前為止擁有的、由政府財政資助所進行的研究和開發工作中所獲得的專利成果和技術秘密;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