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0章 不愧是你,常工(209章放出來了)

在經過去年年末開始的一系列技術研究和標準制定之後,如今華夏在積冰情況分析模擬,以及防除冰系統設計相關領域已經算是走在世界前列,這是沒有疑問的。 但是常浩南萬萬沒想到,竟然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就讓傲慢的老歐洲正藍底十三星旗人承認這一點。 太離奇了。 這可是90年代,歐洲大聯合思想最興盛的時候,別說華夏了,歐盟連美國都敢叫板。 正在籌備發行的歐元就是挑戰美元金融秩序的武器之一。 在常浩南上輩子的印象裡,這幫歐洲人,尤其是西歐人一般都是不撞南牆不回頭的。 只有到了走投無路的時候,才會承認別人比自己強,而嘴硬的時間就更長了。 比如某些歐洲國家自己修鐵路修了十幾年都沒什麼進展,只好找華夏鐵建去施工,臨了還不忘嘴上幾句“影響國家安全”之類的廢話。 這次的表現簡直突破認知。 “啊,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其實也很意外,畢竟過去在像是殲7m這些專案的溝通上,咱們也算是見識過那些歐洲佬有多不好搞。” 懷國莫作為分管對外技術合作的副主任,很是能理解常浩南表現出的震驚: “不過最近這段時間,一方面是咱們在新舟60專案上和阿古斯塔公司展開50比50的合作,而不再是單純引進別人的技術,另一方面,也是在波音併購麥道的事情上,咱們選擇站在歐洲一邊,不光增強了互信,還建立了一個比較長效的溝通渠道,這次算是前面這些耕耘的總收穫吧,至於具體的情況,就要等一會到了地方再和歐方的人詳談了。” 這個時候,坐在最前面,剛剛一直沒開口的易元和突然說道: “懷主任,您說的這些事情,好像都和咱們小常同志有關係啊?” 猛地一句話讓全車陷入了短暫的寂靜,只剩下發動機聲和窗外的風聲嗡嗡地響著。 “好像……還真是這麼回事。” 大家之前一直都知道常浩南這將近一年以來幹了很多事情,但因為他涉及到的業務跨度實在太大,大部分又是涉密工程,加上畢竟還只是一個突然爆發的後起之秀,距離第一次出成果甚至都不到一年時間,所以也沒什麼人去做個系統性的整理。 但今天是被易元和這麼一說,車上的人突然回過味來了。 從幾乎可以說是賦予新舟60重生的新機翼,到對渦噴14進行大改,並在測試過程中引出了獨立自主航空標準的建設,再到後面研究飛機的防除冰系統,以及在波音併購麥道這件事情,乃至整個國產大飛機發展戰略上的建言獻策…… 一環扣一環,全都是連起來的! “常工這銜接的……挺好啊……” 梁紹修用半開玩笑的語氣說道。 “哪裡哪裡,有些也是趕上了。” 常浩南擺擺手: “只能說,就是這條獨立自主的發展路線適合咱們的航空工業,我正好在合適的時候推了一把。” 這倒也不是謙虛。 在剛剛重生那會,他確實也沒想過這麼長遠的事情,只是準備靠著自己的經驗和系統的幫助在技術上做出一些突破。 只不過隨著參與的專案越來越多,造成的影響也逐漸積累下來了。 比如在涪城做高空臺測試的時候,常浩南之所以要提出建立新標準的事情,初衷大部分是為了方便自己運用前世的知識罷了。 如果不是有那麼一群即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仍然堅持著沒有放棄自力更生路線的人,如果不是丁高恆等人在看到那份《航空渦噴和渦扇發動機進口總壓畸變評定指南》之後立即從中抓住了機會,可能這個事情也就會侷限於航發穩定性評估,甚至侷限於渦噴14這個型號本身。 當然,從那個時候往後,常浩南確實就開始有意識地抓一些會影響到航空工業總體專案的重點方向了。 但具體到眼下這件事情上,確實還是受到了不少黑天鵝事件的影響,以至於常浩南自己都沒想到歐洲人會這麼快放低身段。 “可不能這麼說,還是常工把咱們自己的水平給提上來了,才能抓住這些機會。” 坐在林國範身邊的祝蘭輕輕理了一下耳邊的頭髮,也回頭插進話來: “就比如這次吧,如果不是去年咱們帶著那個姓科倫坡的義大利人做過一次自然結冰試驗,他們就算有對外合作的心思,最多也是去找俄國人,不可能找上我們。” 這番話說的相當有水平。 不單單是跟著別人一起誇了常浩南,也不點名地在懷國莫面前強調了一下她丈夫發揮的作用。 總之又是一番相互讚賞。 一時間車廂裡瀰漫著快活的空氣。 常浩南反而被一連串的吹捧搞得有些不好意思。 有些事情無意中提一嘴,讓別人知道就可以了,要是反覆提及反而會顯得過於刻意。 況且他做的東西丁高恆跟杜義山兩個關鍵人物都是清楚的。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