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工這是想要指揮芬梅卡尼卡集團的人事任命了?” 梁紹修笑著問道。 “我是認真的。” 常浩南迴答的語氣很是沉穩。 連帶著車廂裡的氣氛也跟著嚴肅了起來,眾人再次把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準備聽聽會有什麼高見: “像是在合作過程中,如果有他出面的話,我們可以考慮在非核心的問題上做出一些讓步,而如果是其它人,就把條件咬死,這樣以後有什麼更進一步合作的時候,我們也能佔據一些有利的地位。” “至於我們的老朋友科倫坡自己,因為他是一路吃著咱們給出的紅利升職加薪上去的,那他的根基就在和華夏的合作專案上,到了需要選擇合作方的時候,他哪怕只從自己的利益考慮,也會傾向於我們,就好比這次一樣。” 一番話說完,一車人基本都心照不宣地露出了了然的表情。 大家都是混體制的,這種套路自然聽得懂,就算沒用過也至少見過。 無非過去沒人想到過把一樣的辦法用在外國人身上罷了。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上講,此前華夏這邊手裡的籌碼也實在有限,並沒有什麼進行真正意義上技術合作的機會,所謂的“合作”本質上都是拿錢換技術,也確實不太有主動權。 懷國莫並沒有參與剛剛的討論,只是用眼角的餘光看著身後不遠處的常浩南。 在此行出發之前,他就已經從老上級丁高恆口中多次聽到過這個名字,以及跟後者有關的一部分事情。 不過那個時候,懷國莫對於常浩南的關注更多還是集中在技術層面上,認為他應該是一個工程方面的天才,這次專程把後者請過來,也是因為即將進行的談判中涉及到大量與防除冰相關的問題,需要專業人員把關。 但今天真正見到對方之後,又經過剛剛易元和那麼一提醒,他意識到這個學生模樣的後輩雖然年紀不大,眼光,或者說大局觀層面上卻毒辣得很,心性也非常成熟。 從常浩南在過去這近一年時間裡的佈局就能看出來。 作為一個起初並沒有什麼影響力的技術天才,他並沒有一上來就急著表決心喊口號,而是步步為營,讓上級首先看到了獨立自主搞航空工業體系的可能性,又在波音麥道合併的事情上證明了這項工作的必要性。 隨後的發展也就是順理成章了。 這麼一看的話,整個科工委似乎都在他的算計之中…… 一直到車隊到達目的地,思維已經完全迪化的懷國莫才結束了自己的頭腦風暴。 他得出了一個結論: 應該讓常浩南也參與到談判過程中來。 下車之後,懷國莫當即向常浩南提出了這個請求。 而這也恰好是常浩南本人所希望的安排。 …… 第一輪談判就安排在當天下午。 常浩南臨時借了一套西裝,跟在華夏方面談判隊伍的最後面。 唯一和他有過一面之緣的羅西·科倫坡是芬梅卡尼卡集團的代表,自然不會把太多精力放在談判桌角落裡的一個人身上。 況且就算被認出來了也無妨。 技術合作談判,我帶一個技術人員,很合理吧? 總之,雙方的首次正式接觸就這樣開始了。 一般來說,兩邊都不會指望在第一輪談判就達成什麼突破性的成果,主要是相互熟悉一下,以及透露一些具體的資訊。 有些時候還會加入一些唇槍舌劍,以確立談判的基調。 很快,常浩南就從對方表態的隻言片語中得到,以及推測出了不少自己想要的訊息。 簡單而言,歐洲人這次之所以這麼好說話,核心是因為美國那邊給到了壓力。 所謂飛行員故意撞擊的說法完全是迷惑媒體所用的煙霧彈,實際上在事故發生之後沒幾天,調查人員就懷疑上了天氣因素所導致的機翼結冰問題。 而這對於歐洲的航空工業來說是比較要命的。 在大概兩年以前,1994年,有一架美鷹航空的4148號航班,幾乎以和本次事故一模一樣的姿態,在盤旋待降過程中,墜毀在芝加哥奧黑爾國際機場附近。 而事故機型恰好是意法合資的atr72。 faa給出的事故原因,是當時該區域的過冷水滴平均直徑超過100微米,最大的甚至有2毫米之多,遠遠超出了現有標準中對於結冰和防除冰相關的標準和要求。 因此航班在飛行過程中遇到突然形成的過冷雲團和水滴,機身上產生了混合的毛冰和明冰。 atr72飛機上的膨脹除冰裝置完全沒有能力應對這種程度的積冰,但飛行員並不清楚,而是按照常規的流程開啟襟翼,準備壓下機頭降落。 後面的劇情,就跟華夏那些墜毀的運8比較接近了。 原本就已經接近極限的飛機直接因為這個放襟翼的動作而失去平衡,一頭栽到了地上。 很明顯,儘管這次emb120的空難事故還沒出正式的調查報告,但考慮到這種飛機和atr42一樣,都是以膨脹除冰作為主力除冰方式,恐怕結果也會差不多。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