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6章 用光字母表的轟6改

這個用人工噴水模擬結冰條件的思路倒不是常浩南的首創。 實際上,人類最初進行的結冰試驗,就是在地面上,靠一個架高的結冰噴霧塔製造人工冰霧完成的。 到了70年代的時候,美國空軍開始使用c-130運輸機改裝的結冰噴霧機,但受制於當時噴嘴的霧化能力,只能在200km/h速度範圍和1000m高度範圍以下進行試驗,因此大多數時候都用來測試直升機。 而常浩南設計的這套全新噴霧系統,則可以支援更廣闊的使用範圍,完全可以對螺旋槳,甚至亞音速的噴氣式飛機進行測試。 畢竟轟6飛個700-800km/h還是沒問題的。 所有人都馬上看出了這套東西的潛力—— 如果以後有了更大的運輸機,甚至可以把它搬上去,以獲得更長的噴霧持續時間,在很大程度上改變過去自然結冰試驗只能看天吃飯的現狀。 要知道,過去美國之所以在飛機結冰研究領域一家獨大,就是因為他們每年幾乎有8-9個月都可以進行試飛,而其它國家都沒有這個條件。 “這架飛機是不是還應該有一套控制系統,透過控制流量和噴嘴的氣壓變化來形成不同直徑的水霧?” 氣象學專業的林國範率先丟擲了自己的問題: “沒錯,控制系統可以容納在以前的加油吊艙裡面。” 常浩南點了點頭: “至於控制員麼……” 他看向黑板上畫著的示意圖,遲疑了一下: “或許只能委屈他呆在原來尾炮手的位置了……” 早期型圖16/轟6的尾部有一個可以容納一個人的艙室,用於操作自衛炮塔。 轟油6上面取消了尾炮,但這個位置卻因為實在沒辦法利用而被保留了下來,正好可以容納噴霧系統的控制人員。 唯一的問題是舒適性比較差。 “這個型號對於我們來說很重要,即便不考慮這次歐洲代表團的事情也一樣。” 懷國莫這次直接給出了一錘定音的決斷: “既然是轟6改出來的,又是結冰測試飛機,那我覺得不如暫時定名為轟6j,小常同志覺得怎麼樣?” “唔……” 其實照理來說,命名這種事情並不重要,隨便安個編號就完事了。 不過對於轟6,情況還是比較特殊的。 在常浩南重生之前,轟6j是一種發展自轟6k的導彈載機。 雖說在如今這個時間線上未必還是如此,但對於常浩南來說還是感覺怪怪的。 “我覺得這種單個字母的字尾,還是留給航空兵部隊的作戰飛機來用吧。” “結冰噴水機的英文是airborneicingtanker,就叫轟6ait,這樣也更容易讓那些歐洲人看懂。” 面對常浩南提出的不同意見,懷國莫倒也並未堅持: “有道理,那就按照小常同志說得來辦吧!” 代號嘛,確實不重要。 隨後他用半開玩笑的語氣道: “不過,給航空兵部隊留這麼多字母,難道小常同志覺得,咱們的轟6還能改出這麼多型號麼?” 一句話問的常浩南差點沒憋住笑出來—— j才哪到哪,後世連轟6n都已經出來了…… 他突然想起來某次在電視上看到的名場面: 《你們現在肯定已經不用圖16了吧?》.gif “咳咳,以防萬一嘛,以防萬一。” …… 會議開完之後,常浩南自然是帶著林國範和梁紹修等一眾技術人員趕往603所,開始對轟6ait的改造方案進行設計。 而易元和等原本就負責新舟60專案的成員,則需要搞出一套新的、能保證飛機在sld工況下安全飛行至少10分鐘的防除冰系統。 送走其它所有人之後,懷國莫火速用內線電話把談判情況和代表團做出的決定彙報給了科工委。 當對面的丁高恆聽到“決定臨時改造一架轟油6,以進行sld氣候條件下的人工模擬結冰飛行試驗”時,當即發出了爽朗的笑聲。 “這個點子,怕是常浩南想出來的吧?” “沒錯,就是他,而且他剛才在開會的時候還說,只需要最多三天時間,就能設計出改造方案中最核心的那套平面噴嘴陣列,保證這架轟6ati在700-800km/h的速度下可以正常生成直徑在20微米到1毫米之間的水霧。” 懷國莫回答的時候也是帶著笑意,顯然心情不錯: “實際上,丁主任,就連跟歐洲方面達成中小型飛機適航證明的對等互認,都是小常同志在談判現場臨時提出來的。” “我一猜就是這小子。” 儘管需要調動的資源不少,但丁高恆的語氣中卻聽不出太多擔心: “擱在以前,像這種膽大包天的想法,我要是答應下來,後面幾天估計連覺都睡不好,但是常浩南麼……值得讓他一試!” “那麼關於他要的轟油6……”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