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邊,在除了氣膜孔內壁的重融層、解決掉渦輪葉片工作狀態不穩這個最大的隱患之後,兩個型號的渦噴14終於順利進入了批次生產階段。 和常浩南之前的推測差不多,在換裝新生產的發動機之後,內側掛架無法以導軌方式發射霹靂8和霹靂11空空導彈的問題同樣迎刃而解。 00批次的殲8c也得以按照計劃,在1997年的第一週,航空兵正式開訓之前交付給部隊進行試用。 對於一個新型號來說,此時還不能算是修成正果,有點類似在市場買水果時候的試吃環節,只有使用者滿意之後,才會真正批次下訂單。 如果擱在西方國家,到了這個階段,已經可以敲鑼打鼓大肆宣傳起來了。 反正吃瓜群眾和投資人也搞不清楚交付、服役、形成戰鬥力這些階段的區別,看上去牛逼,能讓股價上漲就完事。 不過在華夏這邊,一方面我們的傳統還是比較低調,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認在過去幾十年中,部隊試用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普遍比較多,甚至不乏大量返工乃至重新設計的情況出現。 雖然在進入90年代之後,隨著技術和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那種會導致部隊退貨的惡性質量問題或者設計缺陷已經在逐漸減少,但甲乙雙方還是會心照不宣地避免半場開香檳。 畢竟華夏的軍工系統又沒有股價壓力,等到正式服役的時候再慶祝也不遲。 所以對於這次實際上意義重大的交付,最終只是在112廠的總裝車間門口辦了個規模很小的慶祝儀式。 當然,無論規模多小,常浩南都必定是在受邀請行列之內的。 殲8c能如此迅速且順利地走到這一步,不說完全,至少大部分依賴他在過去半年多時間裡堪稱逆天的工作效率。 這麼一號人不到場,別人都不敢動筷子。 …… 在眾人的歡呼聲中,一架機頭掛著大紅花的嶄新戰鬥機被從總裝車間裡面拖了出來。 隨後是第二架、第三架…… 重生之前,常浩南也曾無數次吐槽過這個裝飾實在是土的掉渣。 只不過當他真正身臨其境地站在現場時,卻意外地覺得有些順眼。 這種日子,就是應該喜慶一點。 總共6架殲8c,很快以半圓形排開在了交付現場周圍。 “何工,我記得之前不是說這次只交付4架飛機麼,怎麼多出來兩架?” 常浩南一邊鼓掌,一邊側過頭向旁邊的112廠副總工程師何明問道——二人之前曾經有過一面之緣,聊起過關於十一號工程技術引進的不少細節。 這段時間他一直在埋頭研究軟性磨料的事情,並沒怎麼關注過飛機總裝的情況。 “還有兩架是交付給海軍航空兵的,上個月才派下來生產任務,我估計殲8c這次可能要同時裝備海軍和空軍了。” 經過何明這麼一提醒,常浩南才注意到距離他最遠的兩架飛機塗裝和其它4架不太一樣,並且正在入場的甲方代表中還有幾個穿著藏青色雙排扣的海軍冬禮服。 “海航竟然能拿出這麼多經費?” 實在不是常浩南看不起海軍航空兵,要知道1997年是華夏建國以來軍費佔gdp比例的最低點,總共只有不到820億元,分到每個軍種頭上就更少了。 尤其對於燒錢最狠,買一艘船動輒十位數的海軍來說更是不夠,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花。 而岸基海軍航空兵本來就是個比較尷尬的定位,從實際作用來講跟空軍同行並無太大區別,最大的價值是保留編制,給現在看來還比較虛無縹緲的航母夢留個念想,因此更是姥姥不親舅舅不愛,大部分情況下只能裝備一些比較老舊的型號。 像這樣新機交付直接就能用上的,除了專門給他們準備的殲轟7之外,基本上就沒再發生過了。 “也是受到去年年初那個事情的影響吧,部隊對於新飛機的需求都很旺盛。”何明推測道: “另外,殲8c畢竟是完全由咱們自己設計製造的型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容過去老型號的後勤、維護和訓練體系,無論飛行員還是地勤轉換都比較快,戰鬥力又比傳統的二代機強出不少,雖然飛機本身貴了點,但後續的使用成本其實不高。” 在儀式的講話環節結束之後,常浩南再一次見到了梁卓平。 二人上次見面,還是在京航大學的那間小會議室裡。 為了決定常浩南是否有資格加入八三工程。 那是他兩輩子加起來,第一次單獨面對航空工業系統的掌門人。 要說當時一點都不緊張,絕對是假的。 不過現在,情況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一方面是常浩南已經在八三工程中完全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另一方面麼…… 科工委的丁高恆,比你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我和他談笑風生…… 咳咳—— 總之這半年多以來,常浩南蛻變的不只有能力,還有心態。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