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17章 全國首個壓氣機研究中心

<b></b>俗話說小事開大會,大事開小會。 在那場十個人的小會開完之後,渦扇10在技術方面的大方向也就基本被確定下來了。 這樣一來,真正要留到全體骨幹成員會議上的,反而多數都是一些組織方面的問題。 不過,儘管此前已經做過相當充分的心理準備,但真正上手負責一整個專案的難度和複雜性,還是遠遠超過了常浩南一開始的想象。 哪怕在沒有遇到什麼明顯內部阻力的情況下,他仍然用了差不多半個月的時間,才總算把渦扇10專案所涉及到各項核心部分研發任務給分配下去。 比一開始計劃的期限足足延長了一倍。 當然,對於華夏的航發研究人員來說,延期一倍這種事情,放在過去基本上屬於日常…… 所以倒也不當個什麼大問題。 好在萬事開頭難,後面的工作相比起來要容易理順得多,整個專案團隊也逐漸走上正軌。 對於這段時間常浩南來說,除了總管渦扇10的總體設計方案之外,他首先要完成的一件事情是搞出來一個專門的小型高速吸附式壓氣機試驗檯。 torchmultiphysics確實能夠以極高的擬真度對設計方案進行數值計算和模擬,但這是針對設計過程中而言,並且涉及到的內容也得是過去已經存在理論或者至少是工程基礎的才行。 把附面層抽吸原理用在壓氣機葉片設計上本就是國際首創,因此常浩南不僅要完成渦扇10這一個專案,還得順便把這方面的理論內容給完善起來,讓後來者做到知其所以然才行。 而且另一方面,就算未來真正做到了整個設計流程都可以在計算機上完成,那成品出來之後也總要經過實機測試才能真正完成定型。 這不僅是國家標準,也是航空安全的底線。 光靠“俺尋思”搞設計,早晚是要出問題的。 不過,這個試驗檯裝置沒辦法放在盛京。 因為它產生的資料計算需要依託極高的計算能力才能完成分析,而無論606所還是601所,目前手頭都沒有符合要求的超算。 所以最後只能安排到京航大學那邊。 這下子,最樂的自然就是唐林天了。 在聽到風塵僕僕趕回京城的常浩南說起這件事時,他整個人幾乎條件反射地從椅子上彈了起來,大步流星走到後者面前。 要不是朱雅丹在旁邊以一個頗具氣勢的姿勢站著,常浩南絲毫不懷疑對方會抱住自己親上幾口。 “浩南同志,說吧,需要學校方面提供什麼支援?哪怕砸鍋賣鐵,全校教職工掏腰包墊錢,也一定滿足你的要求!” 一所大學想要發展,除了高水平的研究人員和充足的經費之外,還有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專案,就是一些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實驗裝置。 尤其是對於工程領域來說,這些裝置往往投資大、週期長且適用領域相對狹窄,一個國家,或者至少一個區域內一旦建成一套之後,很難再下決心去搞重複建設,於是一定範圍內所有搞相關研究的課題組必定會從物理意義上被集中在這僅有的一臺獨苗周圍。 而擁有這種裝置的機構自然能夠從中獲得巨大的好處,至少研究成果多少得共享一部分,而且署名裡面怎麼也得加個名字。 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這一學科或者方向的帶頭地位。 當然,一向還算穩重的唐林天會如此失態,也還有其它層面的原因。 在此之前,京航大學在校級風洞實驗室的建設上就吃過這方面的虧,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 儘管京航大學的前身京城航空學院在1952年建校之後,很快就透過遷入和自行建造的方式擁有了d1-d4四座當時相當先進的縮比風洞,其中d4風洞還全程參與了我國第一架輕型客機“京城一號”的研製工作。 然而在隨後的幾十年中,京航大學並未再建造更新的風洞設施,最終在這方面被西北工大後來居上。 一步慢步步慢,儘管京航後來也試圖在這方面重新追上競爭對手的步伐,但一直到進入90年代,這種情況都並沒有多少好轉。 主要是這個年月,華夏根本沒有太多能用上風洞的研究專案,國家級的大專案又有位於涪城的29基地可以用於測試,所以京航打上去的新風洞建設申請始終無法透過,只能在已經用了四十年的d4風洞基礎上縫縫補補。 而常浩南從盛京帶過來的這個試驗檯計劃,完全可以作為京航大學的全新賽道。 “呃……倒也不必砸鍋賣鐵這麼誇張,這個試驗檯是渦扇10專案的一部分,不需要學校出經費,只要給我一塊地方就行,最好面積能大一些。” 常浩南看著有些過於熱情的唐林天,不由得後退了半步。 “誒,那怎麼行,學校要支援浩南同志你的工作嘛。” 唐林天直接伸出雙手握住了常浩南的手: “我覺得,不如趁這個機會,建立一個壓氣機研究中心,經費方面你不用擔心,除了十號工程的相關撥款之外,剩下的空缺都由學校給伱補上!”小主,這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