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14章 航發,從核心機抓起

<b></b>一邊走一邊說話的功夫,三個人已經來到了海誼德的所長辦公室裡面。 “不不不,海總,沒必要這麼著急。” 看著幾乎已經迫不及待的海誼德,常浩南反而阻止了他提前開會的打算: “畢竟是全國協作,全體骨幹成員的技術會議規模太大,可以多準備準備,先讓從其他單位過來的同志們熟悉一下606這邊的環境和工作模式,這樣也更好開展後續工作,磨刀不誤砍柴工嘛。” 海誼德聽到這話之後當即止住了轉身的動作,緊接著雙眼一亮: “常總的意思是……讓其他兄弟單位的同志也……” 而他能夠聽出來常浩南這句話的弦外之音。 那就是對方準備藉著這個機會,重新把整個華夏的航空動力產業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整合起來。 第一步自然就是一些細節問題。 常浩南點點頭: “沒辦法,既然要參與同一個專案,那總要先統一工作方法,既然太行專案是以606所和410廠牽頭,那相關慣例自然要按照咱們現有的辦法執行。” 606所在業內一般直接被簡稱為國發動力所,根本不需要帶盛京兩個字,因為在最早的航空產業規劃中,這裡實際上是全國唯一一個航空發動機研究所。 雖然後來隨著三線工程等一系列事件搞得航發廠所遍地開花,但606所的地位倒是一直沒被動搖過。 不過沒被動搖歸沒被動搖,三四十年下來,大家在一些具體的業務方法也已經有了相當巨大的差別—— 儘管隨著一系列新的國軍標檔案釋出和實施,華夏的航空產業已經逐漸開始形成自己的一套標準化體系,但標準畢竟只是一個最基礎的東西。 同一套國家標準之下,長期獨立工作的設計和製造單位所形成的習慣和風格還是會產生天壤之別。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同為蘇(俄)設計局的蘇霍伊和米格。 在十一號工程剛開始的時候,已經習慣了米格飛機的601所和112廠在面對蘇27的設計和生產資料時,發現二者在圖樣編號、附註內容,以及一些專業名詞的縮略語上都不一樣,哪怕是返聘回來的老同志,都很是花了一段時間才重新適應。 好在如今的蘇霍伊在合作中的地位並沒有那麼高,所以提供的技術檔案在完整性和準確性上相比前世改善了不少,這才沒耽誤太多專案進度。 大洋彼岸剛剛成功併購了麥道的波音也正在面臨類似的麻煩。 而至少在航空產業方面,華夏並不是美蘇那種財大氣粗且技術底蘊雄厚的國家,所以還是得優先集中力量、統一工作方式、減少內耗。 “好,那我這兩天先讓所裡的同志們帶他們熟悉一下情況。” 作為606所所長的海誼德聽到這種事情自然相當振奮,雖然這並不會給他帶來什麼直接的好處,但至少長臉是肯定的。 “這個也先不急,還有一件事情。” 常浩南又趕緊叫住了對方。 一來是這麼大個專案不差這半天時間,二來也是他想先確定一下,1997年這會的渦扇10,到底處在一個什麼階段: “渦扇10從立項到現在十來年的時間,除了專案預研之外,應該也有過一些基礎設計資料才對,在正式開始工作之前,我想先看看目前是一個什麼情況。” 既然要抓總設計方案,那肯定得做到心裡有數才行。 上一世,由於整個專案被推到重來了很多次,因此渦扇10的研發工作,尤其是在2005年之前的研發工作記載相當混亂,常浩南又不是專門研究航空工業發展史的專家,導致他即便重開了一次,也仍然無法從記憶中找出什麼有效的資訊。 只好去翻一手資料了。 “這個麼……” 聽到常浩南的要求,海誼德猶豫了一下。 太行這個專案確實比較特殊,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處在一個立項了,但又沒立項的狀態下。 照理來說,預研工作應該是在正式立項之前就完成的,但因為實在是幾乎沒有任何技術底子,所以這個已經立項的專案其實有八成時間都是在搞預研。 剩下兩成時間倒是搞了幾個練手性質的設計,但結果自然不甚樂觀。 而海誼德此前則一直負責崑崙發動機的管理工作,因此對這方面不太熟悉也很正常。 “我得把劉永全同志叫過來,他是太行專案的副總設計師,到目前為止的幾個初步設計方案都是他主持完成的。” 海誼德說著從旁邊的桌上拿起了電話。 簡短地進行一番溝通之後,他放下聽筒,重新看向常浩南: “我們去旁邊的會議室吧,這裡還是不太方便。” “我就不跟著去了,航改燃機的專案還有不少事情要做,701所那邊這段時間催的有點急,說是海軍方面突然對護衛艦的反潛效能提出了一些要求,所以現在燃氣輪機方案最終勝出的機率很大,但需要我們儘快提供效能完整版的樣機。”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