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20章 空警200,正式立項

<b></b>別拉耶夫剛剛想到的,自然是幾年前被一紙合同和區區幾百萬違約金就輕易拆掉的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空母艦。 儘管由於資訊傳播的滯後性,以及國際媒體的有意無視,導致這件事情目前還沒有廣為流傳,但至少在二毛國內的軍工行業裡,大家都基本已經知道了。 當然,烏艦在那時候實際上只完工了30%,除了核反應堆以外的核心子系統一概沒有到位,甚至連下水都還遙遙無期。 在聯盟解體的大背景下,即便後續有資金注入,這艘鉅艦也根本不可能完工,拆掉只能說斷了個念想,但從理智上說也不是不能接受。 無非最後賣廢鋼的時候又被坑了一筆(談好450美元/噸結果變成150美元/噸),讓人非常不爽而已。 但安70可不一樣。 這飛機已經走完了絕大部分設計流程,基本就差一個肯出錢的使用者,以及d27發動機的最後一哆嗦了。 第一架原型機確實在1996年墜毀,但那和飛機本身並沒有任何關係,完全是組織混亂之下的指揮和操作失誤而已。 根據他上次和安東諾夫那邊溝通獲知的情況,後者已經開始製造第二架原型機,甚至連4臺d27發動機的新訂單都簽好了—— 要知道,雖然安東諾夫在91年之後的日子也不好過,但旗下畢竟還有運營著十幾架安124,以及那架舉世無雙的安225運輸機的安東諾夫航空公司。 靠著這些幾乎是壟斷性質的大件航空運輸業務,重點專案還是勉強能維持下去的。 要知道,已經表對安70現出濃厚興趣的,除了華夏之外,甚至還有幾個不願參與a400m專案的歐洲國家。 尤其是德國。 如果說東歐劇變到聯盟解體的一系列事件中最大的受益者是誰。 那絕對不是美國而是德國。 總算實現了東西統一的德國藉著歐盟的東風,一度又覺得自己可以了,希望能借著這個機會,以及自己本就不錯的工業底子,重新恢復過去幾十年中被兩個超級大國刻意壓制發展的航空製造業。 安70就是這樣一個寄託了德國人希望的專案。 而在這個節骨眼上,突然要放棄對已經完成多次試飛的d27發動機繼續完善,把資源重點傾斜到一個只做過臺架試驗、450kw功率的小型渦槳發動機上面去,而且這種渦槳發動機唯一的裝機物件還是一種不知所謂的、只有幾本宣傳冊的國外型號。 怎麼看怎麼有一種腦幹缺失的美。 而且,剛才的會面過程中,工業部長裡比亞津和那個奧地利商人德萊斯表現都很奇怪。 在航空動力領域幹了大半輩子的別拉耶夫非常清楚,航發這種東西,和飛機之間必須有很高的匹配度才行。 哪怕是對發動機相容性要求很低的翼吊,或者尾吊式結構,往往都需要發動機(多數時候其實是短艙)針對不同型號飛機做不同的微調,由此經常導致本質上相同的一個型號發動機衍生出很多子型號。 而這個奧地利鑽石公司,不遠萬里來找一個此前從未合作過的新發動機供應商,結果帶著的資料裡面竟然連飛機發動機艙的具體尺寸都沒有寫出來。 要知道這種小型螺旋槳飛機的發動機可是內建的,而且還是放在機頭前面。 因此對於發動機體積,尤其是橫向尺寸的要求極為嚴苛。 選擇動力絕對不可能像買菜一樣隨隨便便。 想到這裡,別拉耶夫便準備轉身去打電話搖人。 但隨即又想到了什麼。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 確實也不能排除安東諾夫那邊瞞著自己搞事情的可能。 所以最好還是做兩手準備。 “阿廖沙?” 他轉身叫住從另一個方向準備離開的庫裡岑: “設計局這裡離車站比較近,下午應該就有一班去基輔的火車,你找個知根知底,還比較機靈的人去安東諾夫那邊打聽一下情況。” 後者聽到這個要求之後一愣,旋即也明白了老朋友的意思。 “沒問題,我讓人去安排一下。” 別拉耶夫又囑咐道: “記得,不要走官方渠道,透過那邊的普通員工旁敲側擊一下,看看安70這個專案到底還有沒有在推進。” 庫裡岑點點頭示意自己明白,猶豫了一下之後又問道: “那……剛剛那個什麼德萊斯博士……” “還是照常接待吧,畢竟是裡比亞津部長親自帶過來的人,也不好搞得太僵。” “好。” …… 話分兩頭。 京航大學這邊,在把渦扇10的相關研發任務部署下去之後,常浩南自己反而不像之前半個多月那樣每天忙到沒日沒夜了。 他本人主要負責的渦輪和熱加工工藝兩個部分都需要大量新的裝置和材料,一時間沒辦法開工。 至於另外一個核心部分高壓壓氣機,常浩南已經把相關的技術要點告知給了劉永全領導下的設計小組。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